"薰风吹船落江潭":和风的南风吹着船儿,最终停泊在江边水潭,
# 江潭:江边。,薰风:和风。初夏时的东南风。
"日月除尽犹湖南":日子一天天过去,除夕已尽,我却还滞留在湖南。
"百年所已度强半":人生百年,如今已过了大半,
# 强半:过半。
"十事不能成二三":心中想做的十件事,能做成的却超不过两三件。
"青编中语要细读":史书里的真言要细细品读,
# 青编:以青丝编成的简册。泛指古代记事之书,史书。
"蒲团上禅须饱参":在蒲团上参禅,也须得潜心领悟、透彻理解。
# 饱参:领略甚多。,蒲团:用蒲草编成的圆垫,为僧人坐禅及跪拜时所用。
"儿时颜状听渠改":任凭岁月改变儿时的容貌神态,
# 渠:它。
"潇湘水色深挼蓝":看那潇湘的江水,颜色深得如同揉搓过的蓝草一般。
# 蓝:犹言揉蓝、染蓝。形容水色。,潇湘:犹言清深的湘水。
南宋诗人
曾几(曾幾)(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谥文清。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后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历任广西转运判官及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张抗金被秦桧排斥。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其诗曾学江西诗派,中年后诗风变化,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悲愤时事之作,风格清峻。他对杜甫、黄庭坚等备极推崇,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清人辑有《茶山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感怀诗。描绘了诗人岁末漂泊湖南的所见所感,通过江行风物与人生慨叹的交织,体现了宋代文人对时光流逝的敏锐觉察和功业未成的焦虑,最终在读书参禅与自然观照中寻求超脱,营造出一种既怅惘又旷达的复杂心境,表达了传统士人在仕途困顿之际典型的精神状态与自我调适方式。
2. 分段赏析
“薰风吹船落江潭,日月除尽犹湖南”两句以自然意象开篇,描写诗人乘船南行的场景。“薰风”暗含时节特征,暖风将船只吹向江潭,而“日月除尽”既指时间流逝,又暗喻年岁将尽。“犹湖南”三字点明羁旅方位,为全诗奠定漂泊基调。这两句通过双重描写,展现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敏锐感知。“百年所已度强半,十事不能成二三”转入直抒胸臆的人生慨叹。“强半”与“不能成二三”形成强烈对比,前句写生命已过大半,后句写事业未竟之憾。数字的精准运用强化了人生失意感,其中“强”字尤显力道,既含勉强之意,又带不甘之情,客观呈现了宋代士人典型的中年焦虑。“青编中语要细读,蒲团上禅须饱参”体现诗人自我宽慰的两种方式。“青编”代指典籍,“细读”强调治学态度;“蒲团”象征佛禅,“饱参”要求深入体悟。对仗工整的两句诗,既反映宋代儒释交融的思想背景,又揭示诗人试图通过读书参禅来消解前文的郁结,展现知识分子典型的精神出路。“儿时颜状听渠改,潇湘水色深挼蓝”以景结情,收束全诗。“听渠改”三字举重若轻,将容颜老去的无奈转化为超然的旁观姿态;末句突转写景,“挼蓝”一词生动描摹水色之深湛,既呼应首句的“江潭”,又以永恒的自然对照无常的人生。这种结尾方式体现了宋诗理趣化的典型特征,在景物描写中蕴含深沉的生命感悟。
# 近追山谷,上拟老杜。
元方回
上一篇:宋·曾几《食淮白鱼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曾几《题寿樟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