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ù
dào
zhōng

朝代:宋作者:曾几浏览量:1
jiāo
yáng
zhuǎn
zuò
lín
mèng
huí
liáng
lěng
rùn
jīn
chóu
lòu
chuáng
chuáng
shī
湿
qiě
liú
àn
àn
shēn
qiān
dào
huā
yīng
xiù
gēng
tóng
zuì
jiā
yīn
tián
yóu
xīn
kuàng
tián
jiān
wàng
suì
xīn

译文

一夜之间,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我在睡梦中惊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我不愁屋子会漏雨,淋湿我的床,只是欣喜溪流中涨满了雨水,不用再为干旱担心。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那么的动听。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欢欣鼓舞,更何况田间的农夫,祈望着丰年,该是多么的高兴。

逐句剖析

"一夕骄阳转作霖":一夜之间,炎炎烈日的晴空,忽然降下了渴望已久的甘霖,

# 霖:一连数日的大雨。,骄阳:猛烈的阳光。

"梦回凉冷润衣襟":我在睡梦中惊醒,只觉得浑身舒适,凉气沁人。

# 梦回:从梦中醒来。

"不愁屋漏床床湿":我不愁屋子会漏雨,淋湿我的床,

# 不愁屋漏床床湿:此句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

"且喜溪流岸岸深":只是欣喜溪流中涨满了雨水,不用再为干旱担心。

# 且喜溪流岸岸深:此句语出杜甫《春日江村五首》:“春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我想,那千里平野上,喝够了水的稻子一定是葱绿一片,

"五更桐叶最佳音":于是觉得,这五更天雨水敲打着梧桐,是那么的动听。

# 最佳音:这里指雨打梧桐的声音。佳:小集、律髓作知。,桐叶:一作梧桐。

"无田似我犹欣舞":像我这没有田地的人尚且欢欣鼓舞,

"何况田间望岁心":更何况田间的农夫,祈望着丰年,该是多么的高兴。

# 望岁:盼望丰收年成。岁:指一年的农事收成。,间:小集、律髓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秀道中》是宋代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诗人从夜间突感霖雨骤降着笔,那期盼已久的甘霖,仿若知晓人们的急切渴望,突如其来地洒落人间。颔联则径直点明“喜”意,此“喜”并非寻常之喜,而是饱含着对民生疾苦深切关怀的崇高情感,充分展现出诗人心系百姓、体恤民艰的高尚情怀。颈联顺势承接前文,生动描绘了甘霖普降后,大地润泽、万物复苏的美好场景,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雨后清新的气息与生机。尾联着重刻画广大农民面对这场及时甘霖时难以自抑的狂喜之态,通过这一描写,更进一步凸显诗人与农民心意相通,同享喜悦之情。整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简洁凝练却又轻巧明快,字里行间都渗透着诗人对农民辛勤耕耘的关切之情,真切地体现出他与农民同喜同悲的深厚情感纽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曾几(曾幾)(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谥文清。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后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历任广西转运判官及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张抗金被秦桧排斥。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其诗曾学江西诗派,中年后诗风变化,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悲愤时事之作,风格清峻。他对杜甫、黄庭坚等备极推崇,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清人辑有《茶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苏秀道中》是宋代曾几所作,在夏秋交替之际,天气持续大旱,致使庄稼纷纷枯萎。彼时,诗人正从苏州前往嘉兴,就在七月二十五日这天起,天空接连降下三天倾盆大雨。这场及时雨让原本濒临绝境的水稻重获生机,旱情也随之得以解除。目睹这般情景,诗人内心满是欣喜,遂欣然提笔,创作了这首七律。曾几在宋高宗绍兴年间曾任浙西提刑一职,据此推测,此诗或许便是他在浙西任职期间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喜雨诗。该年夏秋之际,天气持续晴朗无雨,致使秋禾饱受干旱之苦,呈现出枯焦之态。直至七月二十五日夜间,整整三日的大雨倾盆而下,濒临绝境的庄稼才得以重获生机。久旱逢此甘霖,诗人内心的欣喜简直难以言表,甚至连衣服、床铺被雨水浸湿都全然不顾。此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诗人对这场及时雨的由衷喜爱,更彰显出他对民生的深切关注。

2. 写作手法

化用:“不愁屋漏床床湿”化用了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床头屋漏无干处”一句。诗人在原句基础上添加“不愁”二字,翻出新意,表达出因喜雨而不顾屋漏床湿的心情。想象:“千里稻花应秀色”运用了想象的手法。诗人当下并未亲眼见到千里稻花的实际景象,而是凭借这场及时雨,想象广袤田野里稻花因雨水滋润而生机勃勃、秀色可餐的情景,展现出对秋收的美好期许。

3. 分段赏析

首联紧扣喜雨,以夜间降雨开篇。“一夕骄阳”与“梦回凉冷”形成强烈反差。此前,诗人在酷热中入眠,一觉醒来,白日骄阳的酷热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凉爽宜人的夜风,原来是大雨悄然而至。此二句如实描绘情景,从起初对酷热天气的不满,瞬间转变为对凉爽雨夜的惬意,细腻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欣喜之情。诗人特意选取“梦回”这一时刻,借此表达这份突如其来的惊喜,足见他对这场雨期盼已久。颔联着重描述对雨的切身感受,尽显江西诗派诗人将前人诗句巧妙化用为己有的高超技艺。出句“不愁屋漏床床湿”,虽沿用前人成句,却与眼前景象高度契合,与首联紧密相连。在此基础上,诗人巧妙添加“不愁”“且喜”二词,于旧句中翻陈出新,自成佳句。此句既写听雨之景,又生动表达出盼雨之心,隐隐暗示诗人的喜雨之情,并非仅仅源于大雨驱散酷热、带来凉爽,如此便自然引出第三联的情感抒发,同时为尾联埋下伏笔,故而此联衔接自然流畅。颈联依旧围绕喜雨展开。其中一句是想象之语,表明诗人之所以欣喜这场雨,是想到它能让庄稼尽情汲取水分,为秋收带来希望;另一句则借听雨打桐叶之声,寄寓自己满心的欣喜。江西诗派效仿杜甫,在炼字方面颇为用心,尤其注重虚字的锤炼。此联中的“应”字与“最”字,运用得极为精妙,有力地深化了诗句的内涵。“千里稻花应秀色”,这种写法推陈出新,突破常规,正是江西诗派所倡导的“以俗为雅,以故为新”以及“脱胎换骨”的体现。尾联则纯粹抒情,将先前的情感进一步升华。诗中说,遇上如此及时的好雨,像自己这般并无田地的人都这般欣喜,更不用说那些满心期盼丰收、急切渴求雨水的农夫们了。诗人巧用“犹”“何况”等字承上启下,有意通过自我抑制来突显情感的高涨。正因为诗人自己没有田地,他这种欢欣鼓舞之情便更具深意,其与民同乐的心意也由此得以充分展现。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从谋篇布局到句法运用,皆彰显出江西诗派的典型风格。然而,由于诗中情感真挚恳切,故而读来并无峭拔生硬之感。尤为难得的是,江西诗派在学习杜甫诗作时,往往侧重于技巧层面的模仿。但此诗不仅在技巧上有所借鉴,更深入学习了杜诗中关心百姓疾苦的情怀,注重在诗歌中塑造自我形象,讲求诗格,所以更为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几《通幽花径》

下一篇:宋·曾几《六月十四日大雨连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