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óng
guì

朝代:宋作者:曾几浏览量:1
xíng
pān
cóng
guì
zhī
zuò
cóng
guì
yǐng
wáng
sūn
guī
suì
yàn
xuě
shuāng
lěng

译文

行走时攀折丛生的桂枝,坐下休息时,在丛桂的树影中栖息。王孙啊,你为何还不归来,年末时节,雪落霜凝,天气寒冷。

逐句剖析

"行攀丛桂枝":行走时攀折丛生的桂枝,

"坐息丛桂影":坐下休息时,在丛桂的树影中栖息。

"王孙胡不归":王孙啊,你为何还不归来,

# 胡不归:为什么还不回家。,王孙:贵家公子。

"岁晏雪霜冷":年末时节,雪落霜凝,天气寒冷。

# 岁晏:一年之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丛桂》是南宋诗人曾几收录在《茶山集》中的一首经典五言绝句。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秋日图景。全诗押梗韵,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诗人巧妙选取“行攀桂枝”“坐息桂影”两个极具画面感的意象,将自身与桂花紧密相连——攀枝时,似与桂树对话;息影时,又沉浸于桂树的荫蔽,赋予桂花以灵动的生命力与情感寄托。结合“岁晏雪霜冷”的时令描写,寒冷肃杀的冬日氛围扑面而来,不仅强化了环境的萧瑟,更借景抒情,为“王孙不归”的慨叹埋下伏笔。这一声叹息,既是对友人或理想中人物未归的遗憾,也暗含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惆怅。整首诗语言洗练,节奏明快,在寥寥数语间,尽显曾几闲雅清淡的诗风,于平淡中蕴含深沉的情思,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曾几(曾幾)(1084~1166),南宋诗人。字吉甫,号茶山居士,谥文清。祖籍赣州(今江西赣县),后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历任广西转运判官及江西、浙西提刑,因主张抗金被秦桧排斥。后官至敷文阁待制,以左通议大夫致仕。其诗曾学江西诗派,中年后诗风变化,多写个人日常生活,也有悲愤时事之作,风格清峻。他对杜甫、黄庭坚等备极推崇,被后人归入江西诗派。清人辑有《茶山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丛桂》一诗颇具风雅之致,其格调纯正无瑕,于对仗之上力求自然妥帖,气韵之间更显疏朗畅达。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时间,目前尚未有确凿可考的记载。不过,结合诗人的生平履历加以推测,其创作年代当在南宋。诗作的内涵或许与诗人彼时的仕途浮沉紧密相连,亦可能寄寓着他归隐林泉的幽思闲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也是一首怀人思归的诗。描绘了诗人行攀桂枝、坐息桂影的动态与静态场景,营造出桂树丛生的清幽环境,借用《楚辞》“王孙不归”的典故与“岁晏雪霜冷”的时令描写,既体现了对归人的深切思念,也暗喻人生暮年的孤寂心境;通过“桂枝”“桂影”等意象的反复运用,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现实境遇的矛盾,同时以“叙-问”结构和格律规范,强化了抒情的含蓄与深沉。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行攀丛桂枝”化用《楚辞》“攀桂枝兮聊淹留”,“王孙胡不归”引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这两处用典手法的运用,极具深意。意象组合:以“桂枝”“桂影”为核心意象,反复出现强化画面感。桂枝象征高洁与才华,桂影营造静谧氛围,二者叠加既勾勒出清幽环境,又隐喻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现实困境的矛盾。动静结合:前两句“行攀”的动态与“坐息”的静态形成对比,动态展现行为过程,静态定格休憩瞬间,时空交错间丰富画面层次,为后文抒情蓄势。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末句“岁晏雪霜冷”将自然时令的严寒与人生暮年的孤寂心境相勾连,以景语写情语,通过季节变化暗示时光流逝、归期渺茫,使抽象情感具象化,增强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句“行攀丛桂枝”,诗人化用《楚辞》中“攀桂枝兮聊淹留”的经典意象,借攀折丛生的桂枝,隐喻自身怀才不遇的境遇。在古代文化语境中,桂枝常象征高洁的品德与出众的才华,诗人“行攀”的动作,既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暗含无人赏识、只能自我慰藉的无奈。次句“坐息丛桂影”,承接上句动态的“行攀”,转而描绘静态的休憩场景。诗人静坐于桂树浓荫之下,光影交错间,时空仿佛凝固。动态与静态的转换,不仅丰富了画面层次,更营造出一种静谧、悠远的氛围,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奠定基调。第三句“王孙胡不归”,引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的典故,以诘问的语气强化思归主题。“王孙”一词,既可以理解为诗人思念的友人,也可视为诗人自指。这句诗打破了前两句的宁静,将内心的牵挂、期盼与焦虑直接倾泻而出,情感真挚而强烈。末句“岁晏雪霜冷”,表面是对岁末严寒时节的客观描写,实则暗喻人生暮年的孤寂与凄凉。随着时光流逝,寒意渐浓,“雪霜冷”既呼应了前文思归的主题——暗示归期紧迫,也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将个人命运与自然时序的变迁融为一体。全诗采用五言绝句的体制,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构建起“叙问”的巧妙结构。前两句通过“行攀”“坐息”的动作描写,勾勒出清幽孤寂的场景;后两句以诘问抒情,直抒胸臆。在格律上,四句皆用仄起句式,第二、四句末字“影”“冷”押梗韵,音韵和谐,符合宋代五绝的格律规范。同时,诗人巧妙化用《楚辞》意象与典故,将怀才不遇的感慨、对归隐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等复杂情感,融入短小的篇幅之中,含蓄隽永,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曾几《夏夜闻雨》

下一篇:宋·曾几《苦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