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百岁":人生百年,
"七十稀少":能够活到七十者少有。
"更除十年孩童小":再减去幼年不懂事的十年孩童时光。
"又十年昏老":又减去十年衰老昏聩的暮年时光。
"都来五十载":那中间的五十年,
"一半被、":一半、
"睡魔分了":又被睡眠占去了。
"那二十五载之中":在清醒着的二十五年中,
"宁无些个烦恼":又有诸多烦恼。
"仔细思量":仔细想想,
"好追欢及早":应该要追欢及早,及时行乐。
"遇酒追朋笑傲":平日与志气相投的好友们聚在一起饮酒,意气风发,
"任玉山摧倒":不去计较喝醉了以后的事情。
# 玉山摧倒:形容喝醉了酒摇摇欲倒。
"沈醉且沈醉":沉醉了就沉醉了吧,
"人生似、":人生就好似、
"露垂芳草":那芳草上低垂的露珠。
"幸新来、":幸亏近来、
"有酒如渑":有像渑河一样无尽的美酒,
# 有酒如渑:语出《左传·昭公十二年》:“有酒如渑,有肉如陵。”意思是有酒如渑水长流,有肉如堆成的小山冈。
"结千秋歌笑":能够让我度过时光像吟歌千秋一样惬意。
北宋词人
王观(?~?),北宋词人。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嘉祐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任扬州江都县令时,曾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王观能词,格近柳永,内容单薄,境界狭小,不出传统格调,但语多清隽,构思新颖,造语佻丽。他亦能诗,时人谓有唐人乐府风韵。著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高阳台》《红芍药》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宋代王观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围绕人生感悟展开,点明人生短暂无常,指出除去孩童、昏老及睡眠时光,可享受的时间稀少,且常被烦恼侵扰;进而劝人要追欢及早,趁有美酒时与友相聚、尽情沉醉,珍惜当下时光。整首词以直白平朴语言,传达珍惜人生、乐观享受生活的哲理。
2. 写作手法
比喻:“一半被、睡魔分了”,把睡眠比作“睡魔”。“魔”给人一种具有强大力量、难以抗拒的感觉,形象地表现出睡眠占据人生大量时间,如同被“魔”控制、掠夺一般,使人生可利用、享受的时间大大减少,增添了语言的趣味性与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上阕:“人生百岁,七十稀少。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开篇“人生百岁,七十稀少”,词人以直白且略带沧桑的口吻,点明了人生的短暂与无常。在古人的认知里,百岁之寿本就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即便能活到七十岁,也已属稀少。这短短数字,如重锤般敲响了人生短暂的警钟,瞬间将读者带入对人生有限性的思索之中。接着,词人进一步拆解人生的时光轴。“更除十年孩童小。又十年昏老”,明确指出人生中孩童时期懵懂无知,尚不能真正领略生活的乐趣;而老年时期则因身体机能衰退、精力不济,也难以尽情享受生活。这两个阶段,一个过于稚嫩,一个过于迟暮,都无法充分感受人生的美好,恰似人生两端被虚化的时光。“都来五十载,一半被、睡魔分了”,词人在扣除孩童与老年阶段后,计算出中间看似可自由支配的五十年时光,却又无情地指出,这五十年里有一半被睡眠占据。“睡魔”一词,形象地将睡眠比喻成一个无形却强大的“掠夺者”,悄无声息地吞噬了我们大量的生命时光。在这里,词人以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揭示出人生可用于真正体验、创造和享受的时间是如此之少。“那二十五载之中,宁无些个烦恼”,词人在算出这可怜的二十五载可支配时间后,又以反问的语气,犀利地指出在这所剩无几的时光里,人们还往往被各种烦恼所困扰。这些烦恼,或来自生活的琐碎,或源于世事的无常,或因于内心的欲望难以满足。总之,人生不仅时光短暂,且充满波折与困扰,让人难以真正畅快地享受生活。词人通过这层层递进的剖析,将人生的无奈与悲哀展现得淋漓尽致,使读者深刻感受到人生在时间维度上的局促与困境,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时间与烦恼双重围困的牢笼之中,不禁对人生的意义产生深深的思考。下阕:“仔细思量,好追欢及早。遇酒追朋笑傲。任玉山摧倒。沉醉且沉醉,人生似、露垂芳草。幸新来、有酒如渑,结千秋歌笑。”在感慨人生苦短与烦恼之后,词人笔锋一转,情绪从低沉转为积极劝勉。“仔细思量,好追欢及早”直接呼吁人们要认真思考人生,趁早去追寻欢乐。“遇酒追朋笑傲。任玉山摧倒”描绘出一种与朋友饮酒作乐、尽情欢笑、不拘小节的场景,体现出一种豁达、洒脱的生活态度。“沉醉且沉醉,人生似、露垂芳草”将人生比作草上露水,强调其短暂易逝,进一步强化及时行乐的必要性。最后“幸新来、有酒如渑,结千秋歌笑”,庆幸当下有美酒相伴,期望能与友人尽情欢歌笑语,在有限的人生中留下美好的回忆,表达出对当下快乐时光的珍惜与向往,传达出一种乐观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虽有及时行乐之态,却也蕴含着对人生有限性的深刻洞察与不甘虚度的精神。
上一篇:宋·王观《菩萨蛮·归思》
下一篇:宋·王观《减字木兰花·角声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