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驼陌上新正后":铜驼街新春正月刚过。
"第一风流除是柳":最风流的景致还要数柳树。
"勾牵春事不如梅":虽比不上梅花招引春色,
"断送离人强似酒":却比酒更令人借酒浇愁。
"东君有意偏撋就":春神偏心总来眷顾。
"惯得腰肢真个瘦":惯得柳枝纤细得真实动人。
"阿谁道你不思量":谁说你(柳树)不会相思?
"因甚眉头长恁皱":为何眉头总紧锁。
北宋词人
王观(?~?),北宋词人。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嘉祐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任扬州江都县令时,曾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王观能词,格近柳永,内容单薄,境界狭小,不出传统格调,但语多清隽,构思新颖,造语佻丽。他亦能诗,时人谓有唐人乐府风韵。著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高阳台》《红芍药》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词。全词以柳为核心意象,通过拟人化手法,既赞咏了柳的柔美风姿,又借物抒发了离愁别绪。全词以柳为媒,既展现其风流婉转,又借“离人”“皱眉”等词,将咏物与抒怀结合,表达出对人间别离的深切感怀。
2. 写作手法
拟人:“断送离人强似酒”以酒喻离愁,言柳之离情更甚于酒之醉人。酒虽能乱性,然柳枝缠绵牵绊,似以无形之丝绾人心绪,较之酒更添缠绵悱恻之苦。
3. 分段赏析
上片:咏柳喻人,赞其风流多情。“铜驼陌上”起笔即扣题,以洛阳古迹铜驼街引出柳意象。据《洛阳记》载,此地汉代便有“金马门外集众贤,铜驼陌上集少”的盛况,与金谷园并称游乐胜地。词人以“新正”点明新春时节,赞柳为“第一”风流——既指其身姿袅娜冠绝群芳,更暗含它率先报春的信使身份。三、四句转写梅柳争春之辩。世人常称梅为“东风第一枝”,词人却独标柳之深情:虽无梅之娇艳,却在送别时胜过琼浆美酒,更胜寒梅数分。此处用灞桥折柳之典(范云“春风柳线长,送郎上河桥”),揭示柳作为离别象征的独特风神——相较于象征高洁的梅,柳更以缠绵多情见长,赋予平凡之物以深沉的人文意蕴。下片:拟人写态,抒其缱绻柔情。过片“东君特地宠柳条”,以拟人手法写春神偏爱柳姿,使其苗条柔细如美人腰肢。此化用白居易“柳袅轻风似舞腰”、温庭筠“娉婷似柳腰”之喻,却脱略痕迹,转写柳之天生丽质,暗含对柔美风姿的赞叹。结拍“因甚慵整纤纤手?凝眸处,斜阳暮霭,总是愁痕”,翻新“柳如眉”旧典(温庭筠“柳如眉”、欧阳修“玉如肌,柳如眉”)。词人不写眉目之美,而聚焦于柳叶低垂如蹙眉,暗喻离思萦怀。设问自答间,将柳之静态形态转化为动态情思——非关容颜,而在愁绪难展,赋予无情草木以缱绻人情,更显含蓄蕴藉。全篇以柳为骨、情为魂,上片借古迹典实凸显其风流本色,下片以拟人笔法摹写其柔美神韵。王灼评王观词“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此阕正以古典意象翻出新意:梅柳之争见其深情,柳眉之喻见其缱绻,于轻快语调中寄寓深沉情致。
4. 作品点评
王观的词作工致细腻、柔婉动人,风格清新秀丽、自然流畅,既契合音律规范,又通俗易懂。正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所评:“其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其作品常展现出新奇艳丽与洒脱不羁兼具的艺术魅力。这首词便体现了这一特色,与柳永的创作风格存在某些相通之处。
上一篇:宋·王观《临江仙·离怀》
下一篇:宋·王观《减字木兰花·红牙初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