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ng
huā
lìng
·
·
xià

朝代:宋作者:王观浏览量:1
bǎi
chǐ
qīng
quán
shēng
yìng
xiāo
cuì
zhú
miàn
qiān
huí
láng
chóng
chóng
lián
xiǎo
zhěn
hán
shì
zhǎn
jiāo
xiāo
kàn
huà
zhóu
jiàn
piàn
xiāo
xiāng
níng
绿
dài
lòu
chuān
穿
huā
yín
chuí
yuè
shàng
lán
gān

译文

百尺高的清泉发出连续不断的声响。清泉映照出潇洒的、碧绿梧桐和翠竹。面对着千步长的回廊,层层叠叠的帘幕,我斜靠着如寒玉般清凉的小枕。我试着展开用鲛绡制作的画轴。看到画轴上展现出一片、潇湘大地碧绿的景色。等待着计时的玉漏滴下的水珠穿过花影,银河垂落到大地,月亮升上曲折的栏杆。

逐句剖析

"百尺清泉声陆续":百尺高的清泉发出连续不断的声响。

"映潇洒、":清泉映照出潇洒的、

"碧梧翠竹":碧绿梧桐和翠竹。

"面千步回廊":面对着千步长的回廊,

"重重帘幕":层层叠叠的帘幕,

"小枕欹寒玉":我斜靠着如寒玉般清凉的小枕。

# 寒玉:玉质清凉,故称寒玉。多用以比喻清冷雅洁的东西,此指小枕。

"试展鲛绡看画轴":我试着展开用鲛绡制作的画轴。

"见一片、":看到画轴上展现出一片、

"潇湘凝绿":潇湘大地碧绿的景色。

# 潇湘:犹言清深的湘水。旧诗文中多称湘水为潇湘。

"待玉漏穿花":等待着计时的玉漏滴下的水珠穿过花影,

# 玉漏:漏,古代的计时器。

"银河垂地":银河垂落到大地,

"月上栏干曲":月亮升上曲折的栏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雨中花令·夏词》是北宋王观创作的一首词,属于婉约词风。本词以夏日景物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夏夜图景。上阕主要写室外之景,以“百尺清泉”“碧梧翠竹”等意象勾勒出环境的清雅与生机,再以“千步回廊”“重重帘幕”转入室内,点出人物倚枕而卧的闲适情态,“寒玉”喻指玉枕,更添一份清凉之感。下阕转写观画与望月,由“鲛绡画轴”引出“潇湘凝绿”的画中景,虚实相生,富有诗意;末三句以“玉漏穿花”“银河垂地”“月上栏干”描绘夜深人静、星月交辉的景象,意境幽远恬淡。全词语言清丽,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对夏日清夜的喜爱与闲适自得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词人

王观(?~?),北宋词人。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嘉祐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任扬州江都县令时,曾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又撰《扬州芍药谱》一卷,遂被重用为翰林学士净土。王观能词,格近柳永,内容单薄,境界狭小,不出传统格调,但语多清隽,构思新颖,造语佻丽。他亦能诗,时人谓有唐人乐府风韵。著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高阳台》《红芍药》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夏日咏怀词​。全词通过描绘清泉、碧梧、回廊等夏日清幽景致,以及倚枕观画、待月西厢的闲适举动,抒发了作者置身清凉环境中的恬淡宁静之情,以及对静谧夏夜的悠然向往之心。

2. 分段赏析

上片以“百尺清泉声陆续”开篇,从听觉入手,写泉水流淌之声连绵不断,既点明了夏日环境的清幽,又以突出的声音打破了寂静,让画面有了生机。“映潇洒、碧梧翠竹”紧承其后,视线转向泉边景物,碧绿的梧桐与翠竹在泉水中投下倒影,“潇洒”一词既写出了枝叶的舒展姿态,又暗含了清爽之意,勾勒出夏日里竹树相映的雅致景致。“面千步回廊,重重帘幕,小枕攲寒玉”则将场景从室外转向室内。“面千步回廊”点出所处位置与回廊相对,“重重帘幕”营造出深邃、静谧的氛围,而“小枕攲寒玉”中,“寒玉”既指枕具的冰凉质感,又暗合夏日消暑之意,一个“攲”字描绘出斜靠小枕的慵懒姿态,尽显夏日午后的闲适。下片“试展鲛绡看画轴”笔锋一转,由实景转向画卷,“鲛绡”指精美的丝织品,用来衬托画轴的珍贵,也暗示了观赏者的雅致情趣。“见一片、潇湘凝绿”写展开画卷后所见,“潇湘”常与江南水景相关,“凝绿”二字既写出了画面中绿意的浓郁,又仿佛将夏日的苍翠定格,虚实相生,让人心生向往。结尾“待玉漏穿花,银河垂地,月上栏干曲”则将时间推向夜晚,“玉漏穿花”写漏刻计时之声仿佛穿过花丛,“银河垂地”描绘出星空的辽阔,而“月上栏干曲”以月亮爬上曲折的栏杆作结,画面由近及远,从细微的声响到宏大的星空再到具体的月色,层层递进,既呼应了上片的清幽氛围,又以夜景的静谧美好收束全篇,暗含着对夏日从昼到夜的喜爱与沉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观《天香·霜瓦鸳鸯》

下一篇:宋·王观《菩萨蛮·归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