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áng
xiāng
·
·
tiě
wèng
chéng
gāo

朝代:宋作者:秦观浏览量:1
tiě
wèng
chéng
gāo
suàn
shān
kuò
gān
yún
shí
èr
céng
lóu
kāi
zūn
dài
yuè
yǎn
fēng
rán
dēng
huǒ
yáng
zhōu
nán
tóu
míng
wǎn
zhuǎn
xiāng
hào
wēn
róu
jiàn
qīng
liú
xiǎng
huā
yīn
shuí
lán
zhōu
niàn
jué
qín
xián
gǎn
shēn
jīng
xiāng
wàng
níng
chóu
qín
qín
cái
chǐ
nài
shuāng
nán
guā
zhōu
xiǎo
jiàn
kān
xiū
pān
bìn
diǎn
shuāng
jiàn
chóu
xìng
fēi
yuān
yāng
wèi
lǎo
yīng
tóng
shì
bēi
qiū

译文

在镇江城楼头,西津渡口,楼有十二层高入云霄。在楼上的阁房里,品着酒以待赏月,夜寒了,就放下帘子挡挡风,居高临下,看着黄昏时镇江城的万家灯火,就像看到了扬州城。于是想起了以前在扬州的一段欢娱生活,歌妓唱着《宛转歌》,很温柔。那座妓楼依河流而居,我曾乘着兰舟寻访美色。我估量着,自分别以后,你一定每每弹着凄凉的曲调,思念着我,而我呢,也每每吟哦着哀怨的词句,思念着你,山山相隔,我们相望了多少次都看不见,只能把愁恨凝聚在乐曲里和词章里。我屡屡想给你写情书,怎奈双鲤难渡瓜洲,到不了你那边。清晨临镜,白发日渐见多,老态堪羞,如吴地浓霜渐渐增多。所幸的是,比翼双飞的鸳鸯尚未老去,不应像它们一样,在这秋日里同怀悲伤。

逐句剖析

"铁瓮城高":在镇江城楼头,

# 铁瓮:在镇江城楼头、西津渡口,楼有十二层高入云霄。在楼上的阁房里,品着酒以待赏月,夜寒了,就放下帘子挡挡风。居高临下,看着黄昏时镇江城的万家灯火,就像看到了扬州城。于是想起了以前在扬州的一段欢娱生活。歌妓唱着《宛转歌》,很温柔。那座妓楼依河流而居,我曾乘着兰舟寻访美色。

"蒜山渡阔":西津渡口,

# 蒜山渡:《一统志》:“蒜山在镇江府治西三里西津渡口,北临大江,无峰岭,山多泽蒜,故名。或谓周瑜、孔明会此计破曹操,人谓其多算,因亦名算山。”《读史方舆纪要》:“宋庆历中,疏蒜山漕渠达江。旧志云:山宽广可容万人,宋元间沦入于江,今西津渡口水中孤峰是也。”

"干云十二层楼":楼有十二层高入云霄。

# 干云十二层楼:镇江城楼有十二层高,故曰干云。干云:冲云。干,冲。“上触云霄言高。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山则交错纠纷,上干青云。’”

"开尊待月":在楼上的阁房里,品着酒以待赏月,

# 开尊待月:斟上酒等待月亮升起。尊同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掩箔披风":夜寒了,就放下帘子挡挡风,

# 掩箔披风:放下竹帘,当风而立。箔,竹帘子。披风,挡风。披,本指分散,此处引申为遮挡。

"依然灯火扬州":居高临下,看着黄昏时镇江城的万家灯火,就像看到了扬州城。

"绮陌南头":于是想起了以前在扬州的一段欢娱生活,

# 绮陌:纵横交错的道路,梁简文帝《登烽火搂》诗:“万邑王畿旷,三条绮陌平。”唐元稹《羡醉》诗:“绮陌高楼竟醉眠,共期憔悴不相怜。”本句似从元诗化出。

"记歌名宛转":歌妓唱着《宛转歌》,

# 歌名宛转:指《宛转歌》,一名《神女宛转歌》。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六十《琴曲歌辞》载晋刘妙容《宛转歌》二首,序称当时王敬伯见之于吴地,妙容命婢弹箜篌而自唱此歌,并脱头上金钗琴弦而和之,意韵繁谐。其一有句云:“歌宛转,宛转凄以哀。愿为星与汉,光影共徘徊。”

"乡号温柔":很温柔。

# 乡号温柔:即温柔乡。旧题汉伶玄《飞燕外传》:“是夜,后进合德,帝(汉成帝)大悦,以辅属体,无所不靡,谓为温柔乡。谓樊嫕曰:‘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更求白云乡也。”’

"曲槛俯清流":那座妓楼依河流而居,

"想花阴、谁系兰舟":我曾乘着兰舟寻访美色。

# 兰舟:即木兰舟。

"念凄绝秦弦":我估量着,自分别以后,你一定每每弹着凄凉的曲调,思念着我,

# 秦弦:即秦筝,古代弦乐器,音调凄苦。相传为秦时蒙恬所造。秦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唐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五十五:“齐瑟弹东吟,秦弦弄西音。”

"感深荆赋":而我呢,也每每吟哦着哀怨的词句,思念着你,

# 荆赋:指《楚辞》。楚,古称为荆。联系结句,知此指宋玉《九辩》。

"相望几许凝愁":山山相隔,我们相望了多少次都看不见,只能把愁恨凝聚在乐曲里和词章里。

# 凝愁:《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凝,为一往情深专注不已之义,犹今所云‘发痴’、‘发怔’、“出神’、‘失魂’也,……柳永《八声甘州》词:‘争知我,凭阑干处,正恁凝愁。’凝愁,愁之不已,犹云‘深愁’也。”

"勤勤裁尺素":我屡屡想给你写情书,

# 勤勤裁尺素:勤勤二句:尺素,指书信,古代以生绢作书,故名。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典出于此。

"奈双鱼、难渡瓜洲":怎奈双鲤难渡瓜洲,到不了你那边。

# 瓜洲:在今江苏扬州南四十里长江边,隔岸与镇江相对,亦作“瓜州”。唐张祜《题金陵渡》诗:“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双鱼:指鱼形信函。

"晓鉴堪羞":清晨临镜,白发日渐见多,老态堪羞,

"潘鬓点、吴霜渐稠":如吴地浓霜渐渐增多。

# 吴霜:唐李贺《还自会稽歌》:“吴霜点归鬓,身与塘蒲晚。”,潘鬓点:《文选》潘岳《秋兴赋·序》:“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李善注:“二毛,头白有二色也。”其赋日:“斑鬓发以承弁兮。”后因以潘鬓指头发斑白。唐赵嘏《春尽独游慈恩寺南池》诗:“秦城马上半年客,潘鬓水边今日愁。”

"幸于飞、鸳鸯未老":所幸的是,比翼双飞的鸳鸯尚未老去,

# 于飞:指夫妇好合。于飞,比翼而飞,喻夫妇好合。《诗·大雅·卷阿》:“凤凰于飞,刿刿其羽。”《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初,懿氏卜妻敬仲,其妻占之,曰:‘吉,是谓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guī)之后,将卜于姜。”鸳鸯,指情侣或夫妇。,幸:幸亏之意。

"不应同是悲秋":不应像它们一样,在这秋日里同怀悲伤。

# 悲秋:秋气萧森,令人伤感,故称。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长相思·铁瓮城高》是北宋词人秦观所作的一首词,开篇描绘铁瓮城高、蒜山渡阔、十二层楼的壮阔之景,随后忆起在扬州绮陌南头与佳人相处,听歌赏景的美好过往。随后转入现实,写自己因思念佳人而愁苦,虽勤写书信,却难以传递,又感慨自身容颜渐衰,最后祈愿与佳人能早日相聚,摆脱悲秋的愁绪,更倾诉着求偶艰难的无奈,抒发了怀才不遇的心绪。不难看出,这诸多愁绪皆与秦观落第后的黯然神伤紧密相连。因而,这首词并非单纯地书写相思之苦,其间还杂糅着他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困顿落魄的哀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秦观与镇江缘分匪浅,他多次游历此地。熙宁九年,秦观拜访湖州李公择后返程途经镇江;元丰二年夏四月,他搭乘苏轼的船路过润州(即如今江苏镇江),遭遇大风,无奈在金山停留两日;元丰七年八月十九日,他又与滕元发等人同苏轼相聚于金山,十月再度前来,还写下《宿金山》《金山晚眺》两首诗作,足见其对镇江的山川形胜了如指掌。综合来看,这首词最晚创作于元丰七年(1083年)的秋天,彼时秦观对镇江的熟悉程度,无疑为词的创作积累了深厚的情感与素材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怀人兼抒怀的词。描绘了镇江秋末的景象,词人回忆了扬州与歌妓的恋情,体现了词人对年华老去、求偶难成的感慨,表达了落第后在仕途与情感上的双重悲伤与落魄。

2. 写作手法

夸张:“干云十二层楼”运用夸张手法,用“干云”表明高楼直插云霄,“十二层”强化其高度,极言城内高楼之高,突出镇江城建筑的宏伟气势,以夸大的语言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使读者对镇江城的壮丽有更深刻的印象。对比:“鸳鸯未老,反衬‘潘鬓吴霜’”,将鸳鸯的未老与自己鬓发如霜进行对比,以鸳鸯的美好状态衬托出自己年华易逝、未老先衰的感慨,突出身世之叹,在反差中强化了词人不遇的愁绪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用典:“感深荆赋”运用宋玉的典故,词人以宋玉自况,借宋玉的遭遇来抒发自己“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感慨,含蓄地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丰富了词的内涵,使情感表达更具深度和文化底蕴。反衬:以乐景衬哀情,上片中描写在润州“开尊待月”的豪迈洒脱以及回忆扬州听歌赏舞的欢乐场景,是乐景。但此时词人处于被贬或不得志的状态,这些乐景反衬出他内心的惆怅、失落以及对自身境遇的不满,以乐景的美好突出哀情的深沉。承上启下:“忽见不远处灯火阑珊,于是情不自禁地忆起在扬州时的冶游”此句为承上启下之笔。上文描绘词人在镇江“开尊待月”,展现当下情境,豪情满怀;该句借望见扬州灯火,勾起往昔回忆,自然地将笔触从镇江当下转到扬州过往,引出下文对扬州青楼听歌赏舞等艳遇的详述,使上下内容过渡流畅,结构衔接紧密,让词意连贯发展,毫无突兀之感。

3. 分段赏析

这首词上片开篇三句,将镇江的雄伟壮丽之姿尽显笔端。镇江北临长江,运河穿城而过,周边群山环绕,蒜山声名远扬,“铁瓮城高,蒜山渡阔”,寥寥数字,以雄浑笔触勾勒古城风貌,“干云十二层楼”更是夸张地描绘城内高楼耸入云霄的磅礴气势。接着“开尊”二句,展现出词人斟满美酒、静候月升东山,湘帘轻垂、迎风伫立的豪迈洒脱之态,与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黄庭坚《念奴娇》“万里青天,垣娥何处,驾此一轮玉”待月之举有异曲同工之妙,苏黄超旷豪迈,秦观则潇洒出尘。此时,词人于润州待月,瞥见不远处扬州灯火阑珊,仿若电影“暗转”,自然引出对扬州冶游的回忆。那“绮陌”恰似“春风十里扬州路”,“宛转歌”“温柔乡”便是在扬州青楼听歌赏舞的欢乐时光,参照《梦扬州》下阕“长记曾陪宴游,酬妙舞清歌,丽锦缠头。潇洒困花,十载因谁淹留?”可证。歇拍处,词人凭栏俯瞰长江,遥想扬州旧游地花阴下不知何人系着兰舟,语含惆怅迷惘。下片以“念”字起头,于旧情回忆中融入身世之感。彼时在青楼听着哀怨凄切的筝声,令他这个“贫士失职”之人涌起壮志难酬的愤懑,以宋玉自比,发出“感深荆赋”之叹,宋词常寓《骚》《辩》之意,张惠言所言“极命风谣里巷、男女哀乐,以道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此词恰如其分。“勤裁尺素,双鱼难渡”,看似因一江之隔难传情书,实则是一腔抱负无处施展的托辞。故而有“晓鉴堪羞,潘鬓点、吴霜渐稠”之叹,秦观年三十五、六便叹老嗟卑,实是抒发怀才不遇的郁闷。但下阕歇拍处,“鸳鸯未老”与“潘鬓吴霜”对比,峰回路转,寓意机遇尚存,“不应悲秋”更显词人欲驱散阴霾、振作奋进、追求美好前程之心,自慰又自励,词情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结句若仅作“绸缪”二字,便失了诸多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出凋高爽,不尚纤丽,词家正声。

明段斐君《淮海居士长短句》卷上引徐渭

# 逃禅自注此词,乃用贺方回韵。而淮海“铁瓮城高”一首,与此韵脚相同。想扬州怀古,秦、贺同作也。秦尾句汲古阁刻作“鸳鸯未老”,不误也。《词汇》刻“鸳鸯未老绸缪”为是。但此词第二句是“蒜山渡阔”,‘蒜”“渡”二字作去声甚妙,正与杨词“淡”“障”二字合,《词汇》乃作“金山”,“金”字平声,一字之讹,相去河汉矣。

清万树《词律》卷二引杨无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虞美人·三之一》

下一篇:宋·秦观《次韵传道自适兼呈都司芸叟学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