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huā
màn
·
·
guò
qín
huái
kuàng
wàng

朝代:宋作者:秦观浏览量:1
guò
qín
huái
kuàng
wàng
jiǒng
xiāo
jué
xiān
chén
ài
qīng
jǐng
fēng
qióng
yín
biān
zuì
mào
shí
shū
lín
qiū
lái
zhèng
qíng
wèi
dàn
gèng
chóng
yān
shuǐ
chóng
yún
qiān
xíng
rén
jiù
hèn
jìn
yīng
fèn
jīn
rén
cūn
wàng
duàn
héng
mén
yàn
xiān
wén
duì
chù
liáng
hóng
diāo
àn
liǎo
cuì
jiǎn
tīng
pín
píng
gāo
zhèng
qiān
zhàng
àn
biàn
便
qíng
dào
xiāo
hún
jiāng
yuè
zhī
rén
niàn
yuǎn
shàng
lóu
lái
zhào
huáng
hūn

译文

经过秦淮河,极目远望,辽阔潇洒、纤尘不染,喜爱这清风中蟋蟀鸣叫的清幽景致。醉酒后斜戴着帽子,挥着马鞭,不时穿过稀疏的树林,秋天到来,对官场情事已觉得淡薄乏味。更有那一层又一层的烟水云雾,千古以来行人的旧恨,都应该交付给如今的人来承受。渔村。望尽那简陋的木门。芦苇丛生的水滨、先听见大雁的鸣叫。眼前一片凄凉景象,岸边红色的蓼花凋谢,水洲上翠绿的蘋草枯萎,登高望远,层层叠叠的山峦一片昏暗。即使是无情的人来到这里也会黯然神伤。江上的明月懂得人在思念远方,升上高楼,照亮这黄昏的时刻。

逐句剖析

"过秦淮旷望":经过秦淮河,极目远望,

# 秦淮:河名,流经南京,是南京市名胜之一。

"迥潇洒、":辽阔潇洒、

# 潇洒:超逸脱俗。,迥:特别。

"绝纤尘":纤尘不染,

"爱清景风蛩":喜爱这清风中蟋蟀鸣叫的清幽景致。

# 风蛩:风中的蟋蟀。

"吟鞭醉帽":醉酒后斜戴着帽子,挥着马鞭,

# 醉帽:醉汉的帽子。,吟鞭:诗人的马鞭。

"时度疏林":不时穿过稀疏的树林,

"秋来政情味淡":秋天到来,对官场情事已觉得淡薄乏味。

"更一重烟水一重云":更有那一层又一层的烟水云雾,

"千古行人旧恨":千古以来行人的旧恨,

"尽应分付今人":都应该交付给如今的人来承受。

# 分付:交付。

"渔村":渔村。

"望断衡门":望尽那简陋的木门。

# 衡门:横木为门,房屋简陋。后指隐者所居。

"芦荻浦、":芦苇丛生的水滨、

"雁先闻":先听见大雁的鸣叫。

"对触目凄凉":眼前一片凄凉景象,

"红凋岸蓼":岸边红色的蓼花凋谢,

# 红凋岸蓼:岸边蓼花凋谢。

"翠减汀蘋":水洲上翠绿的蘋草枯萎,

# 翠减汀蘋:水渚上的苹草枯萎。

"凭高正千嶂黯":登高望远,层层叠叠的山峦一片昏暗。

# 千嶂黯:千山昏暗。

"便无情到此也销魂":即使是无情的人来到这里也会黯然神伤。

# 销魂:为情所感,仿佛魂魄离体,形容极度悲愁或快乐。

"江月知人念远":江上的明月懂得人在思念远方,

"上楼来照黄昏":升上高楼,照亮这黄昏的时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兰花慢·过秦淮旷望》是北宋词人秦观的词。全词以秦淮秋景为引,借景抒情,抒发了词人厌恶官场、向往归隐的情感。上阕先写秦淮旷远清寂之景,词人醉吟策马,穿行疏林,耳闻秋蛩,悠然惬意。转而由景及政,以“烟水”“云”喻政坛纷扰,慨叹千古遗恨难消。下阕聚焦渔村萧瑟,芦荻雁鸣、蓼红蘋翠凋零,千山昏暗,尽显凄凉。末句“江月知人念远”,借明月传情,将孤独怅惘之情推向高潮。词人巧妙运用融情于景的手法,行文流畅自然,将仕途失意的愁绪与归隐之愿,不着痕迹地融入秋景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行旅抒怀词。它以词人途经秦淮的所见所感为脉络,抒发作者的孤独怅惘。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以“旷望”勾勒秦淮河开阔辽远的全景,“迥潇洒”“绝纤尘”突出环境的清寂疏朗,奠定空濛基调。“红凋岸蓼,翠减汀蘋”“红凋”“翠减”以色彩的凋零对比,刻画秋景的衰残,强化视觉冲击。情景交融:“秋来政情味淡”直接点题,秋日的清疏引发词人对仕途“情味淡”的感慨;下阕“对触目凄凉”则因衰景触发内心悲戚,景物的“凄凉”实为心境的外化。将秋日羁旅的孤寂、人生失意的怅惘、对远方的思念,巧妙融入烟水、疏林、残红、江月等景物中。

3. 分段赏析

上片:“过秦淮旷望,迥潇洒、绝纤尘”:开篇点明词人经过秦淮河,极目远眺,展现出秦淮河水辽阔空远、澄澈无染的潇洒之态,奠定了全词清旷的基调,为后文抒情蓄势。“爱清景风蛩”:一个“爱”字直抒胸臆,表明词人对眼前秋景的喜爱,“风蛩”风中蟋蟀的鸣叫,以细微的虫鸣增添了秋景的清幽之感,丰富了画面的层次。“吟鞭醉帽,时度疏林”:描绘出词人醉酒后,挥鞭骑马,不时穿过稀疏树林的洒脱形象,勾勒出一种悠然自在的行旅状态,暗含对闲适生活的向往。“秋来政情味淡”:笔锋一转,由景及情,将秋天的清爽与政坛的纷争对比,直言秋天到来后,对政治生涯感到寡淡无味,委婉地表达出对官场的厌倦。“更一重烟水一重云,千古行人旧恨,尽应分付今人”:以“烟水”“云”的重重叠叠,喻指政坛的复杂难测与世事的纷扰,又将千古行人的遗恨与当下相连,抒发了对历史与现实中种种无奈的感慨。下片:“渔村。望断衡门”:简单两语,将视角切换到渔村,“望断”二字写出词人凝望渔村简陋房屋的专注,透露出对宁静渔村生活的向往。“芦荻浦、雁先闻”:先写未见到芦苇荻草遍布的水滨,却先听到大雁的鸣叫,以声衬静,渲染出渔村周遭环境的萧瑟与静谧。“对触目凄凉,红凋岸蓼,翠减汀蘋”:具体描绘渔村秋景的凄凉,岸边红色的蓼花凋零,水中小洲上翠绿的蘋草也失去生机,通过色彩的变化与植物的凋零,强化了秋意的浓重与内心的惆怅。“凭高正千嶂黯”:词人登高望远,看到千山万岭一片昏暗,“黯”字不仅写出暮色中山色的黯淡,更烘托出词人黯淡的心境。“便无情到此也销魂”:直言即便是无情之人,面对如此凄凉之景也会黯然神伤,进一步强调环境对情感的触动,突出词人内心的伤感。“江月知人念远,上楼来照黄昏”:结尾以拟人手法,赋予江月以人的情感,说江月懂得词人思念远方之人(或向往远方的闲适),特意在黄昏时上楼来映照,含蓄地表达出词人孤独、思念的复杂情感,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秦观《沁园春·锦里繁华》

下一篇:宋·秦观《风入松·西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