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信马横塘畔":我沿着横塘的岸边,任由马儿随意前行。
# 横塘:东西向的池塘。,行行:信马行走。
"烟水秋平岸":秋日的烟水与堤岸齐平。
"绿荷多少夕阳中":绿色的荷叶在夕阳下不知有多少。
"知为阿谁凝恨、":不知是为谁凝聚愁恨、
"背西风":背对着西风。
"红妆艇子来何处":那载着红妆女子的小船来自何处。
# 红妆:指女子。
"荡桨偷相顾":划着船桨偷偷地互相张望。
"鸳鸯惊起不无愁":受惊的鸳鸯心中不无愁绪。
"柳外一双飞去、":鸳鸯飞过柳林外,
"却回头":却又回头张望。
北宋婉约派词人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视为元祐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文辞为苏轼所赏识。他擅长各种文体,而以政论、游记为出色。主要文学成就在词,陈师道《后山诗话》誉其为“今代词手”,后世视其为正宗的婉约派第一流词人。他善于把男女恋情与自己的不幸遭遇结合起来,以含蓄的手法,幽冷的意境,淡雅的语言,抒发感伤的情绪。〔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雾失楼台”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词。描绘了秋日横塘畔烟水平岸、绿荷垂风的静谧之景,以及红妆艇子荡桨相顾、鸳鸯惊飞回望的动态场景,营造了清寂灵动的氛围,含蓄传递了词人经历人生失意时内心的孤独与怅惘。
2. 写作手法
拟人:“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以“背西风”写出它似在躲避秋风的姿态。这种拟人手法将绿荷人格化,看似写荷,实则是词人借荷的“愁恨”暗喻自己内心的怅惘。借景抒情:“行行信马横塘畔。烟水秋平岸。绿荷多少夕阳中”。上片构成了一幅朦胧、静谧的秋日图景,“烟水”“秋平岸”的空阔,“绿荷”“夕阳”的明丽与衰飒交织,既渲染了秋日的清冷氛围,又暗含词人对秋景的微妙感受——美景中隐现萧瑟,闲适的游赏里藏着说不出的愁绪。以景结情:词的结尾“柳外一双飞去、却回头”为景语,鸳鸯被惊起后飞去又回头,似含不舍与愁绪。此句未直抒胸臆,而是以鸳鸯的动作收束,将词人的孤独怅惘之情寄托于景中,让情感余韵悠长,更显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3. 分段赏析
上片:“行行信马横塘畔。烟水秋平岸”开头两句说明词人游览的地点,信马漫步于横塘边,尽显闲适之态。“烟水”一句,描绘出眼前所见的景象。马儿踏着秋日阳光,眼前呈现出一片美景,词人当时的心情由此也能想见。“绿荷多少夕阳中。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引发了深藏的思绪。望着夕阳下的绿荷,因其美好的姿态而产生深藏的憾恨,却不清楚这憾恨的缘由,心中怅然好像丢失了什么。唐代诗人杜牧在《齐安郡中偶题》一诗中写道:“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杜牧富有情感,将荷叶比作人,把美丽的景色比作美人,从荷叶婀娜的姿态中看出含着秋意的情状,而多愁善感的词人恰好被这优美的诗句勾起了深藏的思绪:这满池的荷叶又在为谁含着憾恨忧愁呢?这结尾处的一问,没来由地引发出愁绪,引出下片的词意。下片:“红妆艇子来何处”向荷叶发问却得不到回应,所以当穿着红妆的少女划船经过时,难免再发出一声疑问。这一问比起前一问,更显得突然且没有缘由。“荡桨偷相顾”透露出其中隐藏的情意:船上的红妆少女偷偷看过来,触动了词人的心怀。“鸳鸯惊起不无愁。柳外一双飞去、却回头”鸳鸯被惊起后徘徊的景象,寄寓着词人一时间的爱慕情思,也是前面两个问题的答案所在。在词人眼中,鸳鸯成了愁绪的象征:原来满池的荷叶,正是为这对鸳鸯含着憾恨啊!
4. 作品点评
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显得委婉曲折、细腻丰富,尤其是以写景的语句收尾,更突出地体现了含蓄深远的情感传递。
上一篇:宋·秦观《如梦令·五之二》
下一篇:宋·秦观《雷阳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