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1
chái
jīng
wài
tuí
rán
wēng
luàn
shān
tūn
luò
shuǐ
dào
hán
kōng
yōu
huàn
gōng
cuī
lǎo
piāo
líng
gǎn
huì
qióng
hèn
duàn
mǎn
西
fēng

译文

独自站在柴门外,身形颓唐的一位秃顶老翁。杂乱的山峦吞没了落日,野外的水面倒映着寒冷的天空。忧患最能催人衰老,漂泊不定怎敢隐瞒穷困?渔歌又有什么怨恨呢,凄苦悲切的声音充满了西风。

逐句剖析

"独立柴荆外":独自站在柴门外,

# 柴荆:指柴门。荆:灌木枝。

"颓然一秃翁":身形颓唐的一位秃顶老翁。

# 颓然:头秃的样子。

"乱山吞落日":杂乱的山峦吞没了落日,

"野水倒寒空":野外的水面倒映着寒冷的天空。

"忧患工催老":忧患最能催人衰老,

# 工催老:善于催人衰老。工:善于。

"飘零敢讳穷":漂泊不定怎敢隐瞒穷困?

# 敢讳穷:怎能讳言自己穷困潦倒。敢:怎敢,谦词。讳:回避不说。穷:困顿失意。

"渔歌亦何恨":渔歌又有什么怨恨呢,

"凄断满西风":凄苦悲切的声音充满了西风。

# 凄断:凄楚欲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独立》是南宋诗人陆游俗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以“独立柴荆外,颓然一秃翁”勾勒孤寂形象;颔联“乱山吞落日,野水倒寒空”以“吞”“倒”二字炼字精妙,绘壮阔景象反衬身世渺茫;颈联直抒“忧患工催老,飘零敢讳穷”的悲愤;尾联“渔歌亦何恨,凄断满西风”以凄切渔歌呼应首句,强化悲怆氛围。全诗沉郁顿挫,尽显诗人爱国情怀与人生境遇的交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孝宗淳熙十年(1183)秋,陆游居于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此前,他因在江西提举常平茶盐公事任上开仓赈济灾民,遭弹劾罢官归乡;后虽领成都府玉局观祠禄,实则闲居家中。诗人一生志在报国,却屡遭贬谪打击,壮志难伸,面对秋日黄昏之景,触景生情,将满腔悲愤融入诗中,遂成《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歌描绘了诗人独立柴荆外所见的乱山落日、大荒秋风等苍茫景象,借黄昏独立时的所见所闻,联想到国家忧患与自身身世飘零,又听闻凄苦渔歌,营造出悲怆苍茫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空有报国热情却屡遭打击的悲愤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颓然一秃翁”中“秃翁”用典,多指年老无发、境遇失意的老者,诗人以此自喻,暗含岁月流逝、壮志未酬的落寞;“飘零敢讳穷”中“讳穷”化用典故,源自君子不避困厄之意,诗人借之坦陈漂泊困顿的处境,含蓄流露不屈之志。衬托:“乱山吞落日,野水倒寒空”以景衬情,乱山吞噬落日、野水倒映寒空的壮阔萧瑟之景,反衬出“独立”的“秃翁”身形之孤、心境之寂,以天地之阔衬个人之微,强化孤寂忧思。​首尾呼应:首联“独立柴荆外,颓然一秃翁”写诗人独立孤寂之态,尾联“渔歌亦何恨,凄断满西风”以渔歌凄断收束,首尾呼应,首联的个人孤寂与尾联的天地凄清相照,使全诗悲凉氛围更显浓厚。

3. 分段赏析

“独立柴荆外,颓然一秃翁”:首联开篇点题,描绘诗人独自站在柴门外,身形颓唐,像一位秃顶的老翁。寥寥数字,便勾勒出诗人孤寂、衰老的形象,奠定了全诗沉郁的基调。​“乱山吞落日,野水倒寒空”:颔联描写景物,远处的群山仿佛将落日吞噬,野外的水面倒映着寒冷的天空。“吞”“倒”二字用得精妙,赋予景物动态感,既写出了景色的壮阔,又透着萧瑟之气,为下文抒发情感做铺垫。​“忧患工催老,飘零敢讳穷”:颈联直抒胸臆,忧患之事最能催人衰老,漂泊不定的自己怎敢隐瞒穷困的处境?这两句道出了诗人饱经忧患、生活困顿的现状,满含辛酸与无奈。​“渔歌亦何恨,凄断满西风”:尾联以渔歌作结,渔歌本应是悠然的,可这里的渔歌却充满凄苦,在西风中回荡。将诗人的悲愤之情融入渔歌与西风之中,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而深沉,余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太息四首(其二)》

下一篇:宋·陆游《极相思·江头疏雨轻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