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生忠义与谁论":书生满腔的忠义之情又能向谁诉说呢?
# 书生:诗人自指。
"骨朽犹应此念存":即便身躯腐朽,这份忠义的念头也依然应当长存心中。
# 此念:爱国爱民的忠义之心。
"砥柱河流仙掌日":就如同那黄河的砥柱山屹立在奔腾的河流中,华山的仙掌峰沐浴在日光之下,
# 砥柱:山名,又名三门山,在今山西平陆县东南河南三门峡市东北的黄河中,习称“中流砥柱”。
"死前恨不见中原":可我直到死去,心中最大的遗憾却是没能亲眼看到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啊。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书生忠义与谁论”以反问直接倾诉内心的忠义无人可诉;“死前恨不见中原”则直截了当地表达对未能收复中原的深切遗恨,情感宣泄毫无保留。借景抒情:通过“砥柱河流”“仙掌日”等宏大意象,营造出苍茫壮阔的意境,将个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融入自然景观的描绘中,景语与情语交融。用典:“砥柱”化用《禹贡》中大禹治水的典故,“仙掌”源自华山传说,以历史典故增强诗歌的厚重感,暗含对古代英雄精神的追慕。
2. 分段赏析
《太息四首(其二)》以起承转合的结构展开,一二句“书生忠义与谁论?骨朽犹应此念存”以反问开篇,直截了当地倾诉了书生忠义无人可诉的孤寂,“骨朽”与“念存”形成强烈对比,以生命消逝与精神永恒的张力凸显忠义信念的坚定。第三句“砥柱河流仙掌日”以黄河砥柱与华山仙掌的宏大意象,既暗喻国家根基如自然伟力般不可撼动,又隐含对现实中力挽狂澜之人的期待,借景抒情中传递出深沉的家国忧虑。第四句“死前恨不见中原”陡然转折,以直白的语言将情感推向高潮,“死前”与“恨不见”的决绝表述,将个人生命与国家命运紧密交织,形成震撼人心的情感冲击。全诗通过虚实相生的意象组合(人间忠义与自然奇观)、时空交错的对比(生前遗憾与死后精神),在短短四句中完成了从个体抒怀到家国情怀的升华,体现了宋诗“以理入情”的典型特征。
上一篇:宋·陆游《子聿至湖上待其归》
下一篇:宋·陆游《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