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én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1
wèi
máo
zhé
miàn
shí
léng
zhàng
chū
mén
wàn
fēng
yún
zhī
huì
chéng
zhuī
bēn
宿
qīng
hǎi
yuè
duó
chéng
huáng
bīng
tiě
zhàn
shàng
lǒng
léi
píng
píng
sān
gēng
qióng
sòng
xiáng
kuǎn
tiān
míng
jiǎ
qiū
líng
zhōng
huá
chū
shí
hàn
xuè
dōng
zài
gòng
shuāng
máo
yīng
qún
yīn
tài
yáng
shēng
rén
sòng
zhōng
xīng
zhàng
bào
zhǔ
yǒu
xiào
rén
bái
shǒu
péng
chuāng
dēng

译文

胡须像刺猬的刺一样张开,面孔像紫石一般瘦劲。大丈夫驰骋疆场,转战万里不在话下,犹如飞龙升天,猛虎下山,风云际会,马上可以立功彪炳。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露宿,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穿着铁衣,在沙石中行军,声如飒飒风雨,战斗在陇上,战鼓敲响,如雷声凭凭。半夜三更,穷途末路的敌寇被迫送上了投降的文书,天亮时,缴获的衣甲,堆积得如同山陵。中原人初次见到敌人进贡的汗血宝马,东方的夷狄,再次献上了羽毛雪白的鹰。所有的敌人都已震慑拜服,中华的声威如太阳般东升,胡虏再没人敢于顽抗,大宋的国势终于复兴。大丈夫报效祖国就应该如此,可笑穷书生老死蓬窗,一事无成。

逐句剖析

"须如蝟毛磔":胡须像刺猬的刺一样张开,

# 须如蝟毛磔:“须如”二句:磔,直立张开的样子。棱,瘦劲之貌。二句写英雄外貌,《晋书·桓温传》云桓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

"面如紫石棱":面孔像紫石一般瘦劲。

# 棱:瘦劲之貌。

"丈夫出门无万里":大丈夫驰骋疆场,转战万里不在话下,

"风云之会立可乘":犹如飞龙升天,猛虎下山,风云际会,马上可以立功彪炳。

# 风云之会:《易·系辞》:“云从龙,风从虎。”后世因以龙虎与风云相际会,比喻人遇良机贤主。

"追奔露宿青海月":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露宿,

# 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追奔:追逐奔逃的敌人。

"夺城夜蹋黄河冰":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

# 蹋:同“踏”。

"铁衣度碛雨飒飒":穿着铁衣,在沙石中行军,声如飒飒风雨,

# 雨飒飒:形容铁甲摩擦及行走沙石中的声响。,碛:沙石堆积之地。,铁衣:古代战士用铁片制成的战衣。

"战鼓上陇雷凭凭":战斗在陇上,战鼓敲响,如雷声凭凭。

# 凭凭:雷声。形容鼓声响亮。,陇:陇山,在甘肃、陕西交界处。

"三更穷虏送降款":半夜三更,穷途末路的敌寇被迫送上了投降的文书,

# 降款:投降的文书。,穷虏:穷途末路的敌寇。

"天明积甲如丘陵":天亮时,缴获的衣甲,堆积得如同山陵。

# 丘陵:比喻高大或多。

"中华初识汗血马":中原人初次见到敌人进贡的汗血宝马,

# 汗血马:大宛名马,汗出如血红,日行千里。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西域,斩大宛王,得汗血马归。,中华:指中原。

"东夷再贡霜毛鹰":东方的夷狄,再次献上了羽毛雪白的鹰。

# 霜毛鹰:羽毛雪白的鹰。唐新罗、扶余国曾贡白鹰。,东夷:借指女真。

"群阴伏":所有的敌人都已震慑拜服,

# 群阴:各方敌人。

"太阳升":中华的声威如太阳般东升,

"胡无人":胡虏再没人敢于顽抗,

"宋中兴":大宋的国势终于复兴。

"丈夫报主有如此":大丈夫报效祖国就应该如此,

# 报主:报答皇上、国家。

"笑人白首篷窗灯":可笑穷书生老死蓬窗,一事无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胡无人》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此诗采用瑰丽想象构建了诗人心中理想化的抗金将领形象。开篇描绘将士威武容貌与报国壮志,彰显其横扫千军的英姿;继而刻画战场酣畅厮杀场面,突显英雄无畏气魄;终章以胡虏归降作结,既赞颂胜利荣光,亦暗含作者投笔从戎之志。全诗体例错落有致,语言浑然天成,将雄浑气势贯穿始终,在跌宕起伏的韵律中完成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气势磅礴的歌行,创作于乾道九年(1173年),时年四十九岁的陆游在嘉州任职期间,以诗言志抒怀,集中体现了其毕生追求:驱逐金寇、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这种渴望祖国统一的执着信念贯穿诗人生命始终,虽至死未能如愿,却成为其精神世界的精神图腾。作品突破现实桎梏,借艺术想象勾勒出理想中的良将形象,字里行间激荡着为国效死的赤诚丹心,最终汇聚成震撼人心的爱国诗篇,令后世读者心潮澎湃,民族气节油然而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将士豪迈形象与征战场景,展现克敌制胜、四方来贡之景,体现了对宋室中兴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二句,以青海冷月、黄河坚冰的苦寒之境,烘托将士征战的艰辛与无畏;“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借风雨飒飒、战鼓雷鸣的视听渲染,强化战场肃杀之气,突显铁血雄师的气势。“笑人白首篷窗灯”更以庸人枯守的黯淡画面,反衬英雄报国的壮志豪情,形成强烈对比。双关:“风云之会立可乘”一句,“风云”既指自然气象,又暗喻君臣际遇的政治机遇,巧妙呼应《周易》中“云从龙,风从虎”的典故,暗示南宋若得良将良机便可收复山河。“群阴伏,太阳升”,“太阳”表面写天象,实则象征宋室中兴,以光明驱散金人阴霾,双关手法强化了家国情怀的抒发。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诗人以精妙笔触勾勒出英雄的外在风貌与内在志向。英雄的胡须如刺猬尖刺般根根直竖,面容恰似紫石般刚毅沉稳,身形矫健强壮,举手投足间尽显叱咤风云的豪迈气概。值得留意的是,陆游在此巧妙借用晋朝北伐英雄桓温的形象,借古喻今,由此不难看出诗人塑造的英雄形象中所蕴含的深厚寄托。紧接着,诗人将英雄的远大志向与时运紧密相连,言其志在异域建立功勋,渴望驰骋万里疆场,恰逢国家多事之秋,君王广求贤才,于是英雄得以抓住时机,风云际会,尽情施展自身才华。如此开篇,气势雄浑豪迈,为后文的铺陈叙述奠定了坚实基础。“追奔露宿”之后的四句,生动描绘了这位英雄与金人激烈作战的场景。诗中写道,在万里之外的青海头,英雄趁着月色追逐逃窜的敌人;脚踏黄河坚冰,勇猛地夺取敌人占据的城池;身披厚重铁甲,无惧风吹雨打,奋勇向前与敌人对峙,战场上战鼓雷鸣,响声震天。诗人精心选取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战争片段,以凝练的笔触,将英雄的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把战斗场面描绘得激昂壮烈。品读这些诗句,不禁让人联想到唐代的边塞诗。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以及卢纶《塞下曲六首》中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陆游诗中所描绘的战斗场景,与唐人这些边塞诗极为相似,但在诗意上更具积极进取之意,字里行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肃杀之气。“三更穷虏”以下的六句,着重描写敌人投降,对胜利进行热情讴歌。诗人从多个角度展现战争的结果:敌人呈递降表,缴获的衣甲堆积如山,珍贵的汗血宝马、矫健的霜毛鹰纷纷作为贡品进献。诗人以饱含热情的笔墨,将这些胜利成果一一呈现,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之情。随后,诗意转入赞叹,诗人盛赞宋朝如光芒万丈的太阳,驱散了阴霾,使得胡人不敢侵犯,大宋得以中兴,描写得畅快淋漓。至此,顺势引出总结性的议论:大丈夫就应当如此,为国家建立功勋,名垂青史,而不应在寒窗下虚度光阴,一事无成。诗的末两句,既是对理想英雄的赞赏,也是诗人的自我表白。陆游的一生,始终渴望驰骋疆场,亲手斩杀敌寇,然而现实却让他壮志难酬,他无时无刻不为自己无法建立功勋而感到悲愤失望。因此,诗中所塑造的理想化英雄形象,实际上正是陆游对自身的理想化投射,他试图通过这种理想,实现自己的抱负,获得短暂的心灵慰藉。

4. 作品点评

诗长短交错,节奏激越,用语不加雕琢,始终贯串着“气可吞匈奴”(《三江舟中大醉作》)般的豪壮,这便是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的主旋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野兴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陆游《残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