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如蝟毛磔":胡须像刺猬的刺一样张开,
# 须如蝟毛磔:“须如”二句:磔,直立张开的样子。棱,瘦劲之貌。二句写英雄外貌,《晋书·桓温传》云桓温眼如紫石棱,须作猬毛磔。
"面如紫石棱":面孔像紫石一般瘦劲。
# 棱:瘦劲之貌。
"丈夫出门无万里":大丈夫驰骋疆场,转战万里不在话下,
"风云之会立可乘":犹如飞龙升天,猛虎下山,风云际会,马上可以立功彪炳。
# 风云之会:《易·系辞》:“云从龙,风从虎。”后世因以龙虎与风云相际会,比喻人遇良机贤主。
"追奔露宿青海月":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露宿,
# 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追奔:追逐奔逃的敌人。
"夺城夜蹋黄河冰":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
# 蹋:同“踏”。
"铁衣度碛雨飒飒":穿着铁衣,在沙石中行军,声如飒飒风雨,
# 雨飒飒:形容铁甲摩擦及行走沙石中的声响。,碛:沙石堆积之地。,铁衣:古代战士用铁片制成的战衣。
"战鼓上陇雷凭凭":战斗在陇上,战鼓敲响,如雷声凭凭。
# 凭凭:雷声。形容鼓声响亮。,陇:陇山,在甘肃、陕西交界处。
"三更穷虏送降款":半夜三更,穷途末路的敌寇被迫送上了投降的文书,
# 降款:投降的文书。,穷虏:穷途末路的敌寇。
"天明积甲如丘陵":天亮时,缴获的衣甲,堆积得如同山陵。
# 丘陵:比喻高大或多。
"中华初识汗血马":中原人初次见到敌人进贡的汗血宝马,
# 汗血马:大宛名马,汗出如血红,日行千里。汉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西域,斩大宛王,得汗血马归。,中华:指中原。
"东夷再贡霜毛鹰":东方的夷狄,再次献上了羽毛雪白的鹰。
# 霜毛鹰:羽毛雪白的鹰。唐新罗、扶余国曾贡白鹰。,东夷:借指女真。
"群阴伏":所有的敌人都已震慑拜服,
# 群阴:各方敌人。
"太阳升":中华的声威如太阳般东升,
"胡无人":胡虏再没人敢于顽抗,
"宋中兴":大宋的国势终于复兴。
"丈夫报主有如此":大丈夫报效祖国就应该如此,
# 报主:报答皇上、国家。
"笑人白首篷窗灯":可笑穷书生老死蓬窗,一事无成。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边塞诗。描绘了将士豪迈形象与征战场景,展现克敌制胜、四方来贡之景,体现了对宋室中兴的期望,表达了诗人忠君报国的壮志豪情。
2. 写作手法
烘托:“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蹋黄河冰”二句,以青海冷月、黄河坚冰的苦寒之境,烘托将士征战的艰辛与无畏;“铁衣度碛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借风雨飒飒、战鼓雷鸣的视听渲染,强化战场肃杀之气,突显铁血雄师的气势。“笑人白首篷窗灯”更以庸人枯守的黯淡画面,反衬英雄报国的壮志豪情,形成强烈对比。双关:“风云之会立可乘”一句,“风云”既指自然气象,又暗喻君臣际遇的政治机遇,巧妙呼应《周易》中“云从龙,风从虎”的典故,暗示南宋若得良将良机便可收复山河。“群阴伏,太阳升”,“太阳”表面写天象,实则象征宋室中兴,以光明驱散金人阴霾,双关手法强化了家国情怀的抒发。
3. 分段赏析
开篇四句,诗人以精妙笔触勾勒出英雄的外在风貌与内在志向。英雄的胡须如刺猬尖刺般根根直竖,面容恰似紫石般刚毅沉稳,身形矫健强壮,举手投足间尽显叱咤风云的豪迈气概。值得留意的是,陆游在此巧妙借用晋朝北伐英雄桓温的形象,借古喻今,由此不难看出诗人塑造的英雄形象中所蕴含的深厚寄托。紧接着,诗人将英雄的远大志向与时运紧密相连,言其志在异域建立功勋,渴望驰骋万里疆场,恰逢国家多事之秋,君王广求贤才,于是英雄得以抓住时机,风云际会,尽情施展自身才华。如此开篇,气势雄浑豪迈,为后文的铺陈叙述奠定了坚实基础。“追奔露宿”之后的四句,生动描绘了这位英雄与金人激烈作战的场景。诗中写道,在万里之外的青海头,英雄趁着月色追逐逃窜的敌人;脚踏黄河坚冰,勇猛地夺取敌人占据的城池;身披厚重铁甲,无惧风吹雨打,奋勇向前与敌人对峙,战场上战鼓雷鸣,响声震天。诗人精心选取了几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战争片段,以凝练的笔触,将英雄的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把战斗场面描绘得激昂壮烈。品读这些诗句,不禁让人联想到唐代的边塞诗。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以及卢纶《塞下曲六首》中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陆游诗中所描绘的战斗场景,与唐人这些边塞诗极为相似,但在诗意上更具积极进取之意,字里行间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扑面而来的肃杀之气。“三更穷虏”以下的六句,着重描写敌人投降,对胜利进行热情讴歌。诗人从多个角度展现战争的结果:敌人呈递降表,缴获的衣甲堆积如山,珍贵的汗血宝马、矫健的霜毛鹰纷纷作为贡品进献。诗人以饱含热情的笔墨,将这些胜利成果一一呈现,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之情。随后,诗意转入赞叹,诗人盛赞宋朝如光芒万丈的太阳,驱散了阴霾,使得胡人不敢侵犯,大宋得以中兴,描写得畅快淋漓。至此,顺势引出总结性的议论:大丈夫就应当如此,为国家建立功勋,名垂青史,而不应在寒窗下虚度光阴,一事无成。诗的末两句,既是对理想英雄的赞赏,也是诗人的自我表白。陆游的一生,始终渴望驰骋疆场,亲手斩杀敌寇,然而现实却让他壮志难酬,他无时无刻不为自己无法建立功勋而感到悲愤失望。因此,诗中所塑造的理想化英雄形象,实际上正是陆游对自身的理想化投射,他试图通过这种理想,实现自己的抱负,获得短暂的心灵慰藉。
4. 作品点评
诗长短交错,节奏激越,用语不加雕琢,始终贯串着“气可吞匈奴”(《三江舟中大醉作》)般的豪壮,这便是陆游“六十年间万首诗”的主旋律。
上一篇:宋·陆游《野兴四首(其一)》
下一篇:宋·陆游《残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