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飘零":感叹人生如浮萍般漂泊。
"离多会少堪惊":聚少离多的现实令人心惊。
"又争如、":又怎能、
# 争如:怎如。
"天人有信":像天上的双星般信守约定,
# 天人有信:牛郎、织女一年一会,恪守信用。
"不同浮世难凭":不像这浮世情缘难以依托。
# 浮世难凭:尘世凡俗浮躁之人难以信赖。
"占秋初、":时逢初秋、
# 占秋初:七夕正值秋初。
"桂花散采":桂花散落着光彩,
# 桂花散采:桂花,此处借指月光。神话传说月中有桂树。散采,形容月华普照。
"向夜久、":夜深时分、
# 夜久:夜深。
"银汉无声":银河静静无声。
# 银汉:银河。
"凤驾催云":凤车催赶着云彩,
"红帷卷月":红色帷幔卷动月色,
# 红帷:红色的帷帐。
"泠泠一水会双星":清泠的银河水畔,双星终于相会。
# 双星:织女星与牛郎星。,一水:指银河。,泠泠:形容水声清越。
"素杼冷":织机已冷,
# 杼:指织女所用的织布机杼。
"临风休织":织女临风停织,
"深诉隔年诚":深深倾诉着隔年的忠诚。
"飞光浅":星光浅淡,
"青童语款":仙童(青童)温柔传话,
"丹鹊桥平":丹鹊桥已搭平等待相会。
"看人间、":看人间女子,
"争求新巧":纷纷争着乞巧求智,
"纷纷女伴欢迎":女伴们欢天喜地迎接节日。
"避灯时、":避灯准备时、
"彩丝未整":彩丝尚未整理,
"拜月处、":拜月之处、
"蛛网先成":蛛网已先结成。
"谁念监州":谁会想到在监州,
# 监州:官名,通判的别称。监:一作临。
"萧条官舍":萧条的官舍中,
# 萧条:寂寞、冷落、清。
"烛摇秋扇坐中庭":我摇着秋扇独坐庭院,烛影摇晃。
"笑此夕、":苦笑这个七夕、
"金钗无据":连金钗都无处寄托,
"遗恨满蓬瀛":遗恨充满天地。
# 蓬瀛:即蓬莱与瀛洲。
"欹高枕":斜倚高枕,
# 欹:倾斜。
"梧桐听雨":听着梧桐叶上的雨声,
"如是天明":暗示彻夜无眠的孤寂。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节序词。词作以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为切入点,将身世之慨、宦海之愁融入七夕的传统意象,在浪漫传说与现实孤寂的交织中,抒发了词人对“离多会少”的人生感慨,以及身处仕途却难掩的飘零之叹。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占秋初、桂花散采,向夜久、银汉无声。凤驾催云,红帷卷月,泠泠一水会双星”中的“桂花散采”“银汉无声”“凤驾催云”等秋夜景物描写,营造出牛郎织女相会的浪漫氛围,以景衬情;下阕“烛摇秋扇”“梧桐听雨”等萧瑟之景,与词人孤寂的宦游心境相互映照,实现融情于景。直抒胸臆:“又争如”以反问语气直接抒发对“天人有信”的向往,将天上双星“隔年相会”的坚守与人间“浮世难凭”的聚散无常形成对比,情感倾向鲜明。铺垫:“叹飘零”三字,既为下阕描绘监州生涯的孤寂埋下伏笔,又为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温情场景营造情感铺垫。对比:“叹飘零。离多会少堪惊。又争如、天人有信”写人间离别与天人之信的对比,“天人有信”则以“天”与“人”的信用作比,暗指自然界或神话中的规律与“信守约定”,反衬人间离别的不可捉摸。
3. 分段赏析
上片围绕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神话展开铺陈。“叹飘零”四句以天人对照切入:前两句直写人间境况,言及仕途辗转、宦游漂泊,七夕佳节却难与家人团聚,“离多会少”的无奈跃然纸上。“叹飘零”三字既为下阕描绘监州生涯的孤寂埋下伏笔,又反衬出牛郎织女爱情的珍贵。后两句转写天界,以“又怎如”领起,直言“天人有信”的可靠,叹息“浮世难凭”的无常,直抒胸臆的笔法如破空之音,为全词奠定情感基调。“占秋初”二句以对句形式勾勒七夕景致,桂花散彩、银汉无声的静谧夜色,恰为双星相会烘托出幽美意境。“凤驾”六句聚焦织女形象:前三句写其赴会时的飘逸之态,后三句则绘相会场景,“深诉隔年诚”五字将织女深藏的深情和盘托出。“飞光浅”三句转写牛郎,“款语”一词精准描摹出双星隔年重逢时的亲昵之态,这九句既坐实“天人有信”的题旨,又自然过渡到下片对人间离合的叙写。下片笔锋转向人世的聚散悲欢。“看人间”四句铺陈乞巧民俗:前两句写女子借七夕“争求新巧”的热闹场景,后两句以“拜月”“彩丝”等细节进一步渲染节日氛围。看似与“离多会少”的主线若即若离,实则以人间欢腾反衬后文的孤寂,行文更显曲折。“谁念”三句聚焦词人处境,“萧条官舍”“烛摇秋扇”的清冷画面,与“飘零”之叹形成呼应。“笑此夕”五句化用李杨典故,借长生殿密誓与马嵬坡悲剧的对照,言明即便帝王之恋亦难抵命运无常,“遗恨满蓬瀛”的喟叹,将个人身世之感拓展至对世事沧桑的哲思,为词作注入深广的社会内涵,用典贴切而意蕴丰厚。
4. 作品点评
全词行文巧妙,从虚幻的想象起笔,逐渐过渡到真实的场景刻画,在虚实交织中,营造出强烈的对比效果。词人灵活运用铺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将它们自然融合,浑然天成。笔触轻盈灵动,却又意境深远,字里行间渗透着浓郁的情感。词人将内心的情感融入到景色描绘之中,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波澜。整首词散发着悲凉感慨之气,情感深沉而浓郁,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