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笳鼓归来":您带着得胜的笳鼓归来,
"举鞭问、":举鞭询问、
"何如诸葛":比起诸葛亮又如何?
"人道是、":人们都说、
# 人道是:《阳春白雪·外集》作“人尽说”。
"匆匆五月":在这匆匆的五月,
"渡泸深入":您就像当年诸葛亮深入泸水一样。
"白羽风生貔虎噪":您白羽扇一挥,风声飒飒,貔虎般的将士齐声呐喊,
# 貔虎噪:《花庵词选》及《阳春白雪》作“貔虎啸”。,白羽风生:广信书院本“羽”误作“虎”,王诏校刊及四印斋本作“白羽生风”,此从四卷本。东晋·裴启《裴子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观武侯,乘素舆,著葛巾,持白羽扇,指麾三军,众军皆随其进止。宣王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宋·苏轼《与欧育等六人饮酒》诗:“苦战知君便白羽,……引杯看剑坐生风。”
"青溪路断猩鼯泣":敌人盘踞的青溪路被截断,那些如猩猩、鼯鼠般的敌人只能哭泣。
# 猩鼯:《花庵词选》及《阳春白雪》作“猩鼯”。宋人每用以侮辱其时之少数民族。《宋史·卷四百九十三·蛮夷传》:“狌鼯之性便于跳梁,或以雠隙相寻,或以饥馑所逼,长啸而起,出则冲突州县,入则负固山林,致烦兴师讨捕,虽能殄除,而斯民之荼毒深矣。”鼪,通“猩”或“狌”。,青溪:王宣子行军所经由之所,未详所在。
"早红尘、":早早地,在飞扬的尘土中、
"一骑落平冈":一名骑兵飞驰落在平冈上,
# 平冈:《花庵词选》作“平岗”,即平野。
"捷书急":那是告捷的文书急切传来。
"三万卷":您饱读三万卷诗书,
"龙头客":是科举夺魁的佼佼者。
# 龙头:四卷本作“龙韬”。
"浑未得":远远不够,
"文章力":仅凭文章之力。
"把诗书马上":在战马上手也不放下诗书,
"笑驱锋镝":面带微笑地指挥军队冲锋陷阵。
"金印明年如斗大":明年您将会得到如斗大的金印,
"貂蝉却自兜鍪出":那华贵的貂蝉冠终将从战士的头盔中诞生。
"待刻公、":期待刻您的、
# 待刻:《阳春白雪》作“待勒”。
"勋业到云霄":功勋业绩到云霄,
"浯溪石":浯溪石上。
# 浯溪: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五里。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词。描绘了王宣子平寇归来,像诸葛亮五月渡泸那般英勇深入,表达了辛弃疾对王宣子的高度赞扬与钦佩,同时借对王宣子的贺颂,展现出对英雄人物建立丰功伟绩的向往,以及对国家安定、军事胜利的期盼。
2. 写作手法
起兴:“笳鼓归来”这里以军队凯旋时笳鼓齐鸣的场景开篇,营造出一种热烈、激昂的氛围,自然引出下文对王宣子平寇事迹及相关赞美的描述。用典:“何如诸葛。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运用了“诸葛亮”的典故,三国时期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之地平定南中叛乱的典故。将王宣子平湖南寇与诸葛亮平南中相类比,高度赞扬王宣子平寇的英勇与智慧,暗示其有着如同诸葛亮般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果敢的行动。设问:词人以“举鞭问”的动作,发出“何如诸葛”的疑问,引起读者注意与思考,随后通过将王宣子平寇与诸葛亮渡泸深入进行类比作答,突出王宣子的功绩,强调其在平寇行动中的非凡表现。
3. 分段赏析
上阕“笳鼓归来,举鞭问、何如诸葛”,以凯旋场景起笔,将王宣子比作诸葛亮,“举鞭问”生动地展现出王宣子意气风发之态,同时表达对其军事才能的高度认可。“人道是、匆匆五月,渡泸深入”,借用诸葛亮五月渡泸的典故,暗示王宣子平寇行动迅速且深入敌境,突出其果敢。“白羽风生貔虎噪,青溪路断猩鼯泣”,对仗工整,“白羽风生”描绘指挥若定,“貔虎噪”形容军队士气高昂,如貔虎般勇猛;“青溪路断”表明切断寇贼退路,“猩鼯泣”以寇贼盘踞之地的动物哀泣,侧面烘托出王宣子军队的强大威慑。“早红尘、一骑落平冈,捷书急”,一名骑兵从远方红尘中飞驰而来,带来前线的捷报,凸显战斗胜利之迅速,渲染出胜利的喜悦氛围。下阕“三万卷,龙头客。浑未得,文章力”,指出王宣子饱读诗书,是科举中的佼佼者,却未仅凭借文章之力取得成就,而是“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体现其能将文韬武略相结合,在战场上潇洒指挥作战,谈笑间击退敌人,展现出非凡的儒将风采。“金印明年如斗大,貂蝉却自兜鍪出”,“金印如斗大”是对王宣子未来获得高官厚禄的美好祝愿,“貂蝉却自兜鍪出”表明武将凭借战功可获高位,进一步赞美王宣子的军事才能与光明前途。“待刻公、勋业到云霄,浯溪石”,以浯溪刻石记功的典故,表达期待王宣子建立如云霄般高的功勋,并将其刻于浯溪石上,流传千古,这既是对王宣子的赞美,也是对其未来成就的高度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