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
·
xiǎo
qiáo
liú
shuǐ

朝代:宋作者:辛弃疾浏览量:1
xiǎo
qiáo
liú
shuǐ
xià
qián
huàn
rén
lái
bàn
xiān
shēng
fēng
yān
zhàng
xíng
chuān
穿
yǎo
tiǎo
shí
xiǎo
xié
dài
shuǐ
bàn
zhē
shān
cuì
zhú
zāi
chéng
zūn
xiá
xiǎng
shèng
yǒu
yuān
míng
shān
shàng
yǒu
tíng
yún
kàn
shān
xià
méng
méng
huā
niǎo
kěn
shī
lái
hái
xiào
wēng
shī
méi
ān
pái
chù

译文

小桥下溪水潺潺流淌,想要顺着前面的溪流往下走去。呼唤老朋友前来,陪伴我、在这风烟中拄着手杖漫步。行走穿过幽深曲折之处,时而经历些小的崎岖,道路斜傍着溪水,部分被山遮挡,翠竹栽种形成道路。手持一杯酒遐想,颇有陶渊明那样的意趣。山上有停留的云朵,看着山下、正飘着濛濛细雨。野花和啼叫的鸟儿,不肯进入我的诗中,倒好像是,在嘲笑我,说诗句都没地方安排。

逐句剖析

"小桥流水":小桥下溪水潺潺流淌,

"欲下前溪去":想要顺着前面的溪流往下走去。

"唤取故人来":呼唤老朋友前来,

# 唤取:唤得。取,助词。

"伴先生、风烟杖屦":陪伴我、在这风烟中拄着手杖漫步。

# 杖屦:竹杖,木屐。,风烟:山光水色。

"行穿窈窕":行走穿过幽深曲折之处,

# 行穿窈窕:“行穿”二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句意。窈窕,幽深貌。

"时历小崎岖":时而经历些小的崎岖,

# 崎岖:不平的山路。

"斜带水":道路斜傍着溪水,

# 带:连接。

"半遮山":部分被山遮挡,

"翠竹栽成路":翠竹栽种形成道路。

"一尊遐想":手持一杯酒遐想,

# 遐想:遥想。,一尊:杯酒。尊,同“樽”,酒具。

"剩有渊明趣":颇有陶渊明那样的意趣。

# 渊明趣:陶渊明的情趣,指寄情山水的隐逸生活情趣。,剩有:颇有。

"山上有停云":山上有停留的云朵,

# 山上有停云:“山上”二句:化用陶渊明《停云》诗中“霭霭停云,瀵瀟时雨”二句意。写饮酒于堂中时观赏到的云雨之景。

"看山下、濛濛细雨":看着山下、正飘着濛濛细雨。

"野花啼鸟":野花和啼叫的鸟儿,

# 野花啼鸟:借野花啼鸟之“笑翁诗”写以诗表现此时美景之不易。

"不肯入诗来":不肯进入我的诗中,

"还一似":倒好像是,

# 一似:很像。

"笑翁诗":在嘲笑我,

# 翁诗:指词人自己。

"句没安排处":说诗句都没地方安排。

# 句没安排处:谓没有把“野花啼鸟”写进诗句。没安排,即没办法写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蓦山溪·小桥流水》是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词人以新居“停云堂”竹径初成为题,上片描绘幽静的自然景致:小桥流水、翠竹成路、山径崎岖,展现出一幅“风烟杖屦”的闲适画卷;下片借陶渊明《停云》诗意,抒写“剩有渊明趣”的隐逸情怀,通过“山上停云”“山下细雨”的朦胧意象,以及“野花啼鸟”不肯入诗的戏谑笔调,暗含对官场纷争的厌倦与自嘲。全词以白描手法勾连山水,化用陶渊明诗文典故,既显隐逸之志,又藏壮志难酬的复杂心境,语言清新诙谐,在辛词豪放基调中独显淡雅含蓄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大致创作于庆元元年(1195年),彼时辛弃疾正隐居于瓢泉。第二次遭罢官后,他于江西铅山瓢泉置下新居,宅内建有亭子。当词人目睹此亭,不禁联想到陶渊明的《停云》诗,归隐田园的情思由此被触动。他渴望与亲朋好友一同饮酒欢聚,然而友人却未能前来,有感于此,词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描绘了词人的田园生活及情感思绪。词中先写词人面对小桥流水,欲前往前溪,唤起对故人的思念,期望故人相伴漫步。接着描写在山间行走,经历曲折小路,欣赏斜水、遮山与翠竹之景,营造出宁静优美的田园氛围。随后由景联想到陶渊明的闲适意趣,又描绘山上停云与山下细雨的景致。最后以野花啼鸟“不入诗”的独特视角,展现词人创作时的小插曲。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在闲适生活中的创作感悟。

2. 写作手法

拟人:“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句没安排处”,将野花啼鸟拟人化,说它们不肯进入自己的诗中,好像在嘲笑作者诗句无处安排,赋予了自然景物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有趣,使画面更具感染力,也增添了词作的诙谐意味。化用:词中“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潆瀠细雨”,是化用陶渊明《停云》诗第一和第二两首的“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着力描绘停云竹径的独特风貌。起笔从周边的人与物入手,“小桥”两句聚焦竹径附近景致,只见小桥横跨溪涧,桥下溪水潺潺,悠悠流向远方的前溪。一个“欲”字堪称精妙,将溪水似流非流的微妙状态生动呈现,这或许是因作者远望溪桥,视线朦胧所致。“唤取”两句转而叙述作者邀故友同游的情景,清风拂面,云霞满天,作者手持竹杖,脚蹬木屐,向着竹径欣然前行。“风烟杖屦”短短四字,尽显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妙意境。这两方面的描绘,为下文正面刻画竹径巧妙铺垫,营造出恰到好处的氛围。“行穿”两句叙述在竹径中的游历,时而穿梭于幽深蜿蜒的林间小道,时而跨越起伏有致的小山丘,一路探寻幽境,充满趣味。最后三句勾勒竹径全貌,竹径斜依溪水蜿蜒,半掩着山头,翠绿的竹子郁郁葱葱,铺就了一条别致的小径。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清新的风景画,既紧扣词题,又自然引出下片的抒情。词的下片着重抒发作者的“渊明趣”,即那种悠然隐逸、自我适意的情趣。陶渊明在《停云》诗中有言:“静寄东轩、春醪独抚。”又云:“有酒有酒,闲饮东窗。”“一杯”两句化用陶诗之意,写作者登上停云之处,举杯独酌,缅怀先贤,深感当下生活恰似当年陶渊明归园田居那般,尽享隐逸之乐。陶渊明《停云》诗还提到:“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山上”两句所描绘的,正是作者登上停云堂后放眼所见之景——“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濛濛细雨”,此景与陶渊明赋诗时所见极为相似,进一步印证了作者所体会到的“渊明趣”。“野花”五句描绘停云竹径的逸致,竹径间鸟鸣婉转,野花绽放,充满自然野趣。这些景致既能陶冶身心,又为创作提供灵感,却好似它们故意不肯入诗,仿佛在“笑诗翁,句没安排处”。实则,山鸟山花早已成为作者亲密的伙伴,作者身心已与大自然水乳交融,沉浸于自适之境。说野花啼鸟不肯入诗,不过是为叙述增添几分曲折,营造出更多的逸趣与朦胧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辛弃疾《谒金门·山共水》

下一篇:宋·辛弃疾《鹧鸪天 和子似山行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