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桥流水":小桥下溪水潺潺流淌,
"欲下前溪去":想要顺着前面的溪流往下走去。
"唤取故人来":呼唤老朋友前来,
# 唤取:唤得。取,助词。
"伴先生、风烟杖屦":陪伴我、在这风烟中拄着手杖漫步。
# 杖屦:竹杖,木屐。,风烟:山光水色。
"行穿窈窕":行走穿过幽深曲折之处,
# 行穿窈窕:“行穿”二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句意。窈窕,幽深貌。
"时历小崎岖":时而经历些小的崎岖,
# 崎岖:不平的山路。
"斜带水":道路斜傍着溪水,
# 带:连接。
"半遮山":部分被山遮挡,
"翠竹栽成路":翠竹栽种形成道路。
"一尊遐想":手持一杯酒遐想,
# 遐想:遥想。,一尊:杯酒。尊,同“樽”,酒具。
"剩有渊明趣":颇有陶渊明那样的意趣。
# 渊明趣:陶渊明的情趣,指寄情山水的隐逸生活情趣。,剩有:颇有。
"山上有停云":山上有停留的云朵,
# 山上有停云:“山上”二句:化用陶渊明《停云》诗中“霭霭停云,瀵瀟时雨”二句意。写饮酒于堂中时观赏到的云雨之景。
"看山下、濛濛细雨":看着山下、正飘着濛濛细雨。
"野花啼鸟":野花和啼叫的鸟儿,
# 野花啼鸟:借野花啼鸟之“笑翁诗”写以诗表现此时美景之不易。
"不肯入诗来":不肯进入我的诗中,
"还一似":倒好像是,
# 一似:很像。
"笑翁诗":在嘲笑我,
# 翁诗:指词人自己。
"句没安排处":说诗句都没地方安排。
# 句没安排处:谓没有把“野花啼鸟”写进诗句。没安排,即没办法写出来。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描绘了词人的田园生活及情感思绪。词中先写词人面对小桥流水,欲前往前溪,唤起对故人的思念,期望故人相伴漫步。接着描写在山间行走,经历曲折小路,欣赏斜水、遮山与翠竹之景,营造出宁静优美的田园氛围。随后由景联想到陶渊明的闲适意趣,又描绘山上停云与山下细雨的景致。最后以野花啼鸟“不入诗”的独特视角,展现词人创作时的小插曲。整首词表达了词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故人的思念,以及在闲适生活中的创作感悟。
2. 写作手法
拟人:“野花啼鸟,不肯入诗来,还一似,笑翁诗,句没安排处”,将野花啼鸟拟人化,说它们不肯进入自己的诗中,好像在嘲笑作者诗句无处安排,赋予了自然景物人的情感和动作,生动有趣,使画面更具感染力,也增添了词作的诙谐意味。化用:词中“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潆瀠细雨”,是化用陶渊明《停云》诗第一和第二两首的“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停云霭霭,时雨濛濛”。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着力描绘停云竹径的独特风貌。起笔从周边的人与物入手,“小桥”两句聚焦竹径附近景致,只见小桥横跨溪涧,桥下溪水潺潺,悠悠流向远方的前溪。一个“欲”字堪称精妙,将溪水似流非流的微妙状态生动呈现,这或许是因作者远望溪桥,视线朦胧所致。“唤取”两句转而叙述作者邀故友同游的情景,清风拂面,云霞满天,作者手持竹杖,脚蹬木屐,向着竹径欣然前行。“风烟杖屦”短短四字,尽显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妙意境。这两方面的描绘,为下文正面刻画竹径巧妙铺垫,营造出恰到好处的氛围。“行穿”两句叙述在竹径中的游历,时而穿梭于幽深蜿蜒的林间小道,时而跨越起伏有致的小山丘,一路探寻幽境,充满趣味。最后三句勾勒竹径全貌,竹径斜依溪水蜿蜒,半掩着山头,翠绿的竹子郁郁葱葱,铺就了一条别致的小径。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清新的风景画,既紧扣词题,又自然引出下片的抒情。词的下片着重抒发作者的“渊明趣”,即那种悠然隐逸、自我适意的情趣。陶渊明在《停云》诗中有言:“静寄东轩、春醪独抚。”又云:“有酒有酒,闲饮东窗。”“一杯”两句化用陶诗之意,写作者登上停云之处,举杯独酌,缅怀先贤,深感当下生活恰似当年陶渊明归园田居那般,尽享隐逸之乐。陶渊明《停云》诗还提到:“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山上”两句所描绘的,正是作者登上停云堂后放眼所见之景——“山上有停云,看山下、濛濛细雨”,此景与陶渊明赋诗时所见极为相似,进一步印证了作者所体会到的“渊明趣”。“野花”五句描绘停云竹径的逸致,竹径间鸟鸣婉转,野花绽放,充满自然野趣。这些景致既能陶冶身心,又为创作提供灵感,却好似它们故意不肯入诗,仿佛在“笑诗翁,句没安排处”。实则,山鸟山花早已成为作者亲密的伙伴,作者身心已与大自然水乳交融,沉浸于自适之境。说野花啼鸟不肯入诗,不过是为叙述增添几分曲折,营造出更多的逸趣与朦胧美感。
上一篇:宋·辛弃疾《谒金门·山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