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步人间百尺楼":在黄沙岭上,每一步都仿佛登上百尺高楼,地势极高。
"孤城春水一沙鸥":孤城外春水茫茫,一只沙鸥在水面上孤独地飞翔,显得格外渺小。
"天风吹树几时休":天上的风不停地吹动着树木,不知何时才会停息。
# 天风:天空之风。
"突兀趁人山石狠":山石高耸,突然出现在眼前,显得凶狠而逼人,
# 突兀趁人山石狠:杜甫《青阳峡》诗:“突兀犹趁人,及兹叹冥漠。”突兀:高貌。趁:追赶。
"朦胧避路野花羞":路边的野花在朦胧中躲避着行人,仿佛羞涩地不愿被打扰。
"人家平水庙东头":在平水庙的东头,有一户人家。
# 平水庙:在江西省上饶市。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写景题材的作品。描绘了黄沙岭高耸、风大、多石的特点,以及此地春水环绕、野花盛开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对黄沙岭独特自然景色的欣赏与喜爱之情。上阙写黄沙岭的高峻和风大。诗人通过“寸步人间百尺楼”和“孤城春水一沙鸥”描绘了黄沙岭的高峻和自身的渺小,通过“天风吹树几时休”表达了风大的特点。下阕写山石的险峻和野花的柔美。诗人用“突兀趁人山石狠”描绘了山石的险峻,用“朦胧避路野花羞”描绘了野花的柔美,最后以“人家平水庙东头”作为结尾,展现了在岭上回视平地的景色。
2.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上片通过“天风吹树”展现了动态的自然景象,而下片则通过“朦胧避路野花羞。”展现了静态的自然之美。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使画面富有层次感,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拟人:“突兀趁人山石狠,朦胧避路野花羞。”词中“山石狠”和“野花羞”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山石的“狠”和野花的“羞”不仅生动形象,还增强了词的情感色彩。夸张:“寸步人间百尺楼。”起句写黄沙岭的高峻,仿佛每一步都如同登上百尺高楼,突出了黄沙岭地势的险峻和高耸入云的特点。这种夸张的手法不仅描绘出黄沙岭的壮美,也暗示了词人登上岭时的艰辛。
3. 分段赏析
上阙:“寸步人间百尺楼。”起句写黄沙岭的高峻,仿佛每一步都如同登上百尺高楼,突出了黄沙岭地势的险峻和高耸入云的特点。这种夸张的手法不仅描绘出黄沙岭的壮美,也暗示了词人登上岭时的艰辛。“孤城春水一沙鸥。”第二句通过“孤城”“春水”和“沙鸥”的意象,营造出一种空旷而孤寂的氛围。春水茫茫,一望无际,而词人则如一只沙鸥,与孤城相对,倍感渺小与孤独。这种对比突出了词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感。“天风吹树几时休。”第三句写风势之大,风从天空吹下,无尽无休地吹打着树木。这既照应了起句黄沙岭之高的描写,也写出了词人登上岭后略显不适的感受,同时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不安与挣扎。下阕:“突兀趁人山石狠。”下片起句写山石的突兀和凶狠,山石突然出现在人面前,给人一种凶狠、逼人的感觉。这种描写不仅生动地展现了山石的形态,也暗示了词人行进过程中的艰难险阻。“朦胧避路野花羞。”第二句写野花的朦胧和羞涩,野花在路边模糊不清,仿佛在躲避行人。这种拟人化的描写既描绘了野花的柔美,也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同时带有一种惊喜和喜悦的情感。“人家平水庙东头。”末句写词人在岭上回视平地,看到了“人家”和“平水庙”,给人以温暖和亲切之感。这种从高处俯瞰的视角,不仅展现了黄沙岭的壮美,也表达了词人见到人间烟火时的喜悦之情。
下一篇:宋·辛弃疾《西江月·为范南伯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