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涨连云翠拂空":碧绿的湖水与天空的云连接在一起,一片翠蓝拂拭着天空。
"十分风月处":西湖的风光十分好看,
"著衰翁":却要我这个老头子住在这里。
# 著衰翁:住老头子。衰翁是作者的自称。
"垂杨影断岸西东":湖堤上的垂杨树影遮断了东西两岸。
"君恩重":君王的恩情太深重了,
# 君恩重,教且种芙蓉:陈与义“甲寅岁出守湖州,道中荷花无复存者,乙卯岁自琐闼卜居青墩镇”之《虞美人》:“今年何以报君恩,一路荷花相送到青墩。”芙蓉:荷花的别名。叫且:且叫,因协平仄而倒置。
"教且种芙蓉":照顾我这个老头子暂且在这里种芙蓉。
"十里水晶宫":在这个周回十多里的西湖里,还有闽王留下的水晶宫。
# 十里水晶宫:《闽都记》:“西湖周围十数里,王延钧筑室其上,号水晶宫。时携后庭游宴,不出庄陌,乃由子城复道跨罗城而下,不数十步至其所。”
"有时骑马去":有时骑马去,
"笑儿童":儿童看见都笑我。
"殷勤却谢打头风":顶头风会给我增加不少的麻烦,但我却真情实意的感谢顶头风。
# 打头风:欧阳修《归田录》及叶梦得《避暑录话》俱谓“打”音滴耿反,则当读若“顶”,即今所称顶头风也。
"船儿住":船儿停住不走了,
"且醉浪花中":我们就在浪花中痛饮一醉吧。
南宋将领,豪放派代表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历城(今属山东济南)人。一生力主抗金,曾上奏疏《美芹十论》与《九议》纵论世事,但意见不被采纳。辛弃疾兼擅诗文词,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还与党怀英并称“辛党”。其词题材广阔,善用典故,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他的词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词风相近。《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有《稼轩长短句》。今人邓广铭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辛弃疾的一首词,通过描绘与友人泛舟西湖的景致,抒发了自己内心的颓唐与哀愁,同时也流露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无奈。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词人通过细腻地描绘福州西湖的自然风光,如“绿涨连云翠拂空”、“垂杨影断岸西东”等,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展现了西湖的美景,也寓含了词人内心的情感。词中的“水晶宫”想象,更是将西湖的美景推向了一个神仙幻境般的境界,进一步增强了词作的意境和美感。白描:全词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的修饰和雕琢,而是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来勾勒景物和情感。这种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使得词作更加易于理解和接受。
3. 分段赏析
上片着重描绘了福州西湖,即三山地区的绝美风光,同时微妙地透露出作者内心的颓放与哀愁。开篇即以连云的浩渺湖水与拂天的翠绿柳丝,极力展现西湖的广阔无垠、饱满丰盈以及那令人沉醉的绿意。紧接着的两句,笔锋一转,转而写及词人自己,即便身处于这风月最佳的景致之中,却自觉与之不相匹配,一个“衰翁”的自称,便将其内心的颓唐与放逸之情显露无遗。而“垂杨”一韵,则是紧承开篇的“翠拂空”而来,借由自己在西湖无柳之处补植芙蓉的举动,隐喻自己虽领受了深厚的君恩,却仍感力不从心。下片赋写自己游湖的快乐,在快乐中也透出颓放之意。首句承上文描写西湖之美的语句,再写西湖之美,但并不重复,因为此处是以“水晶宫”的想像,赋予西湖以神仙幻境般的神奇之美。接下来的“有时”两句,则是巧妙地化用了晋代山简醉后倒载而归、为儿童所笑的典故,以此形容词人自己在此处畅饮至酩酊大醉,骑马归去时亦不免为儿童辈所戏笑的情景,从而彰显其如山简般的颓放不羁。最后的结韵,词人更是以加倍的抒情手法,直言自己既然遭遇了迎面而来的逆风,便索性不再前行,而是酣醉于这被风激起的浪花之中。此处,“打头风”不仅象征着阻碍词人前行的政治力量,而“醉浪花”则比喻词人索性放浪形骸的颓放之态,同时亦隐含着词人即便面对风浪亦不屈不挠的坚韧风骨。
4. 作品点评
《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这首词,以其高超的写作手法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词人辛弃疾在仕途不顺、壮志未酬背景下的复杂心境。全词在运用典故与意象时浑化无迹,意境如同全为白描绘成,口语化的表达更增添了词作的亲切与自然。词人通过细腻地描绘福州西湖的自然风光,以及自己与友人游湖的情景,巧妙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既展现了西湖的美景,又抒发了自己内心的颓放与悲哀。
下一篇:宋·辛弃疾《浣溪沙·黄沙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