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有洛阳子":西汉初期有个洛阳人,
# 洛阳子:贾谊是洛阳人,故称“洛阳子”。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
"少年明是非":少年就能辨明是和非。
# 明是非:明辨是非。,少年:指贾生入仕时颇为年轻。
"所论多感概":痛陈时政慷慨又激烈,
# 感概:慷慨激昂。,所论:指贾谊《陈政事疏》等论著。
"自信肯依违":坚信自己不肯乱追随。
# 肯依违:哪肯依违两可。
"死者若可作":如果古人现在都复活,
"今人谁与归":今天我们究竟要跟谁?
"应须蹈东海":与其跟着鲁仲连跳海,
# 蹈东海:投海而死。,应须:如要的意思。
"不但涕沾衣":不如效法贾谊的行为。
# 涕沾衣:眼泪沾湿了衣裳。,不但:不仅,不只是。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史诗。此诗借对汉初法家人物贾谊的描写,表达了王安石坚定的法家立场和改革思想,同时体现了他重视新生力量的反保守精神。诗的前四句写贾谊年少明是非、议论多感慨且坚持立场,突出其形象特点;后四句则伤今,感慨当今与贾谊同调者少,强调今人应效法贾谊,展现了王安石希望以贾谊为榜样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愿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明是非”化用司马迁评论韩非的话来评价贾谊,表明王安石对贾谊的赞许;尾联中“蹈东海”“涕沾衣”涉及典故,通过对鲁仲连等典故的运用,一褒一贬,突出应学习贾谊,间接宣传自己的改革思想。对比:颈联“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将逝去的贾谊与当今之人对比,暗示当今和贾谊见解、为人相同者甚少,微露孤独之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汉有洛阳子,少年明是非”肯定贾谊是明辨是非的洛阳少年,突出其对汉初政治局势的敏锐观察力,表明王安石对这位法家人物的赞许,“少年明是非”也体现出贾谊作为新生力量敢于挑战旧势力。颔联“所论多感慨,自信肯依违”指出贾谊的议论多因时事而发且能坚持主张,不模棱两可,王安石肯定其对汉初现实问题主张改革的正确性,宣扬了贾谊反潮流的精神。颈联“死者若可作,今人谁与归”暗示贾谊的见解和为人在当今很少有人能与之呼应,王安石以贾谊同调自许,借贾谊宣传自己的改革思想,因为他的政治主张与贾谊相似。尾联“应须蹈东海,不但涕沾衣”强调当今政治局面比贾谊时代更严峻,明确指出今人应效法贾谊而非鲁仲连,进一步突出贾谊值得效仿,深化了诗歌主旨。
4. 作品点评
《贾生》语言质朴,围绕贾谊展开,通过对贾谊年少明辨是非、敢于直言的称赞,旗帜鲜明地表明王安石自身的法家立场与改革决心,也体现出其重视新生力量的反保守精神。全诗借历史人物之事迹,抒内心抱负与革新主张,将议论与情感有机融合,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在政治上的坚定信念与高瞻远瞩。
上一篇:宋·王安石《过刘贡甫》
下一篇:宋·王安石《寄友人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