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ng
shàng
èr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2
shū
jiāng
biān
shǐ
使
xiāng
lín
bìng
è
饿
chóu
yán
wàn
gèng
zuò
bǎi
shēn
yōu
bài
jīn
shuí
shēng
xiū
西
nán
shuāng
bìng
yǎn
luò
piān
zhōu

译文

江边的使者带来了家乡的书信,知道家乡的邻里都过着贫病饥饿的生活。他们哪里知道我这个寄居远方的客人,还有着百倍不止的忧虑呢。当今还有谁为补救这破败的局面而操心呢,我现在只为生活奔忙,真感到可羞。自己年老多病,在夕阳下遥望西南边的家乡,虽觉无能为力,仍然十分关切。

逐句剖析

"书自江边使":江边的使者带来了家乡的书信,

"乡邻病饿稠":知道家乡的邻里都过着贫病饥饿的生活。

# 乡邻:指抚州。

"何言万里客":他们哪里知道我这个寄居远方的客人,

"更作百身忧":还有着百倍不止的忧虑呢。

# 百身忧:谓所忧不止一处一事而已。

"补败今谁恤":当今还有谁为补救这破败的局面而操心呢,

"趋生我自羞":我现在只为生活奔忙,真感到可羞。

"西南双病眼":自己年老多病,在夕阳下遥望西南边的家乡,

"落日倚扁舟":虽觉无能为力,仍然十分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江上二首(其二)》是宋代王安石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为五言律诗,题材与诗人的客居情怀相关。诗歌写从江边使者处得知乡邻多患疾病、遭受饥饿,身为远在万里的游子,心中忧虑万分。感叹如今无人体恤民生疾苦,自己为求生计而奔波也觉羞愧,最后以病眼望向西南,在落日中独倚扁舟作结。全诗语言沉郁,通过叙事与抒情结合,表达了对乡邻的深切关怀和自身漂泊的无奈,情感真挚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神宗去世后,司马光等保守派掌权,在短时间内接连废止青苗、方田、市易等新法,恢复旧制。彼时,王安石居于钟山,收到家乡来信,得知故土凋敝之状,触景生情联想到变法的挫败,百感交集之下写下此诗。诗中既体现出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注,以及对司马光等保守派阻挠变法的极大愤慨,也流露出因年老多病、无力回天而产生的消极失望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书自江边使,乡邻病饿稠”:点明消息来源,诗人在江边收到家乡使者带来的消息,得知乡邻病饿的情况非常严重,为全诗奠定了忧虑的基调。颔联“何言万里客,更作百身忧”:进一步抒发情感,诗人作为远离家乡的万里客,听闻此消息后,内心产生了极度的忧虑,一个“更”字强化了这种忧思。颈联“补败今谁恤,趋生我自羞”:表达诗人的自责与羞愧,面对乡邻的困境,自己却无力救助,感到无比羞愧,体现出诗人对乡邻苦难的深切关怀和对自身无力的无奈。尾联“西南双病眼,落日倚扁舟”:描绘出一幅画面,诗人在江上,双眼因病模糊,在落日时分倚靠在扁舟上。这一画面既写出了诗人的衰老与无助,又通过落日的余晖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忧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次韵酬邓子仪二首 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扬子二首 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