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有过乎":上天有过错吗?
# 过:过失,过错。
"有之":有的。
"陵历斗蚀是也":像日月星辰运行产生的各种天文现象就是。
# 陵历斗蚀:冲犯、遭遇、撞击、亏损。指日月星辰在运行中产生的各种天体现象。
"地有过乎":大地有过错吗?
"有之":有的。
"崩弛竭塞是也":像山陵崩塌、河流干涸堵塞就是。
"天地举有过":上天和大地都有过错,
# 举:全,都。
"卒不累覆且载者何":但最终不妨碍它们继续承载万物,这是为什么呢?
# 载:承载。,覆:盖,泽被。,不累:不连累、拖累。,卒:最终。
"善复常也":是因为它们善于恢复常态。
# 善复常:关于恢复常态。
"人介乎天地之间":人生存在天地之间,
# 介:在两者之间。
"则固不能无过":就必然不可能没有过错,
# 固:固然,本来。
"卒不害圣且贤者何":但最终不妨碍他成为圣人或贤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 害:妨害,妨碍。
"亦善复常也":也是因为他善于恢复常态。
"故太甲思庸":所以商朝的太甲反思自己的行为准则,
# 思庸:思考正常之道。,太甲:商汤的嫡长孙,是商朝的第四位君主。
"孔子曰勿惮改过":孔子说不要害怕改正错误,
# 惮:害怕,畏惧。
"扬雄贵迁善":扬雄推崇改过向善:
# 贵迁善:以迁善为贵。,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
"皆是术也":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 术:方法,道理。
"予之朋":我的朋友,
# 朋:朋友。,予:我。
"有过而能悔":有了过错能够后悔,
"悔而能改":后悔之后能够改正,
"人则曰":人们却会说:“
"是向之从事云尔":这只是他以前的行事方式罢了。
# 云尔:而已。罢了。,从事:行事,办事。,向:过去,从前。
"今从事与向之从事弗类":现在的行事方式和以前不一样,
# 弗类:不相类,不相同。
"非其性也":说明这不是他的本性,
# 性:本性。
"饰表以疑世也":他只是粉饰外表来迷惑世人而已。”
# 疑世:疑惑、欺骗世人。,以:来,用来。,饰表:粉饰外表。
"夫岂知言哉":这难道是有见识的言论吗?
# 知言:有见识的言论。
"天播五行于万灵":上天把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播撒给万物生灵,
# 万灵:万物的灵长,指人类。,五行:指仁、义、礼、智、信五常。,播:播种,赋予。
"人固备而有之":人本来就具备这些。
# 备而有:具备而拥有。,固:固然,本来。
"有而不思则失":拥有却不思考就会失去,
"思而不行则废":拥有却不思考就会失去,
# 行:施行、践行。
"一日咎前之非":有一天反思之前的错误,
# 前之非:以前的过失。,咎:怪罪,这里指反省。
"沛然思而行之":立刻开始思考并付诸行动,
# 沛然:迅速的样子。
"是失而复得":这就是失去后重新获得,
# 复:又,重新。
"废而复举也":荒废后重新拾起;
# 举:兴起。
"顾曰":可是有人却说:“
# 顾:表示轻微的转折。
"非其性":这不是他的本性”,
"是率天下而戕性也":这简直是带着天下人一起伤害本性啊。
# 戕:戕害,杀害。,率:率领,带领。
"且如人有财":再比如,一个人有钱,
# 如:比如。
"见篡于盗":被强盗抢走了,
# 篡:夺取。,见:被。
"已而得之":后来又找了回来,
# 得之:重新找回来。,已而:不久,后来。
"曰":说:“
"非夫人之财":这不是他的钱,
# 夫人:这个人。
"向篡于盗矣":因为之前被强盗抢走过”,
"可欤":可以这么说吗?
# 欤: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不可也":不可以!
"财之在己":钱财属于自己,
"固不若性之为己有也":本来就不如本性是自己的。
# 不若:比不上。
"财失复得":钱财丢了又找回,
"曰":说:“
"非其财":这不是我的钱”,
"且不可":尚且不行;
# 且:尚且。
"性失复得":本性丢了又找回,
"曰":说:“
"非其性":这不是我的本性”,
"可乎":难道可以吗?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关于人性、过错与改正的哲理的散文。文章开篇以天地也会出现日食、山崩等过错却仍能正常运转为喻,指出天地能“善复常”所以不累其覆载之功,进而类比人虽会犯错,但只要能改正过错,也不妨碍成为圣贤之人,接着引用太甲、孔子、扬雄的事例来佐证这一观点;随后针对有人认为改过并非本性的言论进行有力驳斥,以天赐五行于人,人应思而行之,以及财物失而复得不应否认归属作比,强调人性虽有过失但改正后仍属本性,深刻地阐述了人要勇于改过、善复常道的道理,体现了作者积极通达的人生观和劝人改过自新的良苦用心。
2. 写作手法
比喻:“天播五行于万灵,人固备而有之。有而不思则失,思而不行则废。”以“五行”比喻人性本善,认为人不思考就会变成一个徒有五行之身、却浪费了天生善良本性的人。
3. 分段赏析
首段“天有过乎?有之。陵历斗蚀是也。地有过乎?有之。崩弛竭塞是也。”王安石以设问开篇,通过列举天象中的日食、月食、星宿错位和地质灾害中的山崩、地裂、河川枯竭等现象,直观地揭示了自然界并非完美无缺,天地也会有过。这种以自然现象起兴的手法,既符合古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又为下文讨论人事之“过”做了铺垫。“天地举有过,卒不累覆且载者何?善复常也。”此句点明天地虽有缺失,却不妨碍其承载万物、运转不息的本质,关键在于它们能够“善复常”——即恢复常态。这一观点奠定了全文基调:过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否改正错误,回归正道。“人介乎天地之间,则固不能无过,卒不害圣且贤者何?亦善复常也。”由天及人,王安石指出人类作为天地间的存在,犯错在所难免。但他强调,正如天地不会因过错而丧失其功能,人也不会因过错而丧失成为圣贤的可能,条件同样是“善复常”。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对圣贤完美无瑕的刻板印象,体现了王安石通达的人性观。“故太甲思庸,孔子曰勿惮改过,扬雄贵迁善:皆是术也。”引用商王太甲改过自新、孔子倡导改过和扬雄重视向善的事例,进一步论证改过的重要性。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表明改过不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更是历史实践中被推崇的美德。中段“予之朋,有过而能悔,悔而能改,人则曰:‘是向之从事云尔。今从事与向之从事弗类,非其性也,饰表以疑世也。’夫岂知言哉?”转入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有人质疑改过者的真诚性,认为前后行为不一致不是本性使然,而是伪装以惑众。王安石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种观点是对人性深刻的误解。“天播五行于万灵,人固备而有之。有而不思则失,思而不行则废。”以五行比喻人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具备善的潜能。若不思考则失去善性,思考而不实践则善性荒废。这一观点将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强调思考与实践的重要性。“一日咎前之非,沛然思而行之,是失而复得,废而复举也;顾曰:‘非其性’,是率天下而戕性也。”批评那些否认改过真实性的人,认为他们实际上是在伤害人的本性。王安石主张,改正错误是恢复本性的过程,而非背离本性。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人性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为改过自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末段“且如人有财,见篡于盗,已而得之,曰:‘非夫人之财,向篡于盗矣’,可欤?不可也!”用财物被劫后夺回的比喻,进一步说明改过自新的合理性。财物失而复得仍属于原主人,同理,改过后的善行也应被视为本性的真实体现。这一比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财之在己,固不若性之为己有也。财失复得,曰:‘非其财’,且不可;性失复得,曰:‘非其性’,可乎?”通过比较财物与本性,强调本性更应被视为个人不可剥夺的本质。财物失而复得尚不能否认其归属,更何况本性经过修养恢复后更应被视为本真。这一反问句式增强了论证力度,使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下一篇:宋·王安石《郑子宪西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