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uán
guò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2
tiān
yǒu
guò
yǒu
zhī
líng
dòu
shí
shì
yǒu
guò
yǒu
zhī
bēng
chí
jié
sāi
shì
tiān
yǒu
guò
lèi
qiě
zài
zhě
shàn
cháng
rén
jiè
tiān
zhī
jiān
néng
guò
hài
shèng
qiě
xián
zhě
shàn
cháng
tài
jiǎ
yōng
kǒng
yuē
dàn
gǎi
guò
yáng
xióng
guì
qiān
shàn
jiē
shì
shù
zhī
péng
yǒu
guò
ér
néng
huǐ
huǐ
ér
néng
gǎi
rén
yuē
:“
:“
shì
xiàng
zhī
cóng
shì
yún
ěr
jīn
cóng
shì
xiàng
zhī
cóng
shì
lèi
fēi
xìng
shì
biǎo
shì
。”
。”
zhī
yán
zāi
tiān
xíng
wàn
líng
rén
bèi
ér
yǒu
zhī
yǒu
ér
shī
ér
xíng
fèi
jiù
qián
zhī
fēi
pèi
rán
ér
xíng
zhī
shì
shī
ér
fèi
ér
yuē
:“
:“
fēi
xìng
”,
”,
shì
shuài
tiān
xià
ér
qiāng
xìng
qiě
rén
yǒu
cái
jiàn
cuàn
dào
ér
zhī
yuē
:“
:“
fēi
rén
zhī
cái
xiàng
cuàn
dào
”,
”,
cái
zhī
zài
ruò
xìng
zhī
wèi
yǒu
cái
shī
yuē
:“
:“
fēi
cái
”,
”,
qiě
xìng
shī
yuē
:“
:“
fēi
xìng
”,
”,

译文

上天有过错吗?有的。像日月星辰运行产生的各种天文现象就是。大地有过错吗?有的。像山陵崩塌、河流干涸堵塞就是。上天和大地都有过错,但最终不妨碍它们继续承载万物,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它们善于恢复常态。人生存在天地之间,就必然不可能没有过错,但最终不妨碍他成为圣人或贤人,这又是为什么呢?也是因为他善于恢复常态。所以商朝的太甲反思自己的行为准则,孔子说不要害怕改正错误,扬雄推崇改过向善:说的都是这个道理。我的朋友,有了过错能够后悔,后悔之后能够改正,人们却会说:“这只是他以前的行事方式罢了。现在的行事方式和以前不一样,说明这不是他的本性,他只是粉饰外表来迷惑世人而已。”这难道是有见识的言论吗?上天把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播撒给万物生灵,人本来就具备这些。拥有却不思考就会失去,拥有却不思考就会失去,有一天反思之前的错误,立刻开始思考并付诸行动,这就是失去后重新获得,荒废后重新拾起;可是有人却说:“这不是他的本性”,这简直是带着天下人一起伤害本性啊。再比如,一个人有钱,被强盗抢走了,后来又找了回来,说:“这不是他的钱,因为之前被强盗抢走过”,可以这么说吗?不可以!钱财属于自己,本来就不如本性是自己的。钱财丢了又找回,说:“这不是我的钱”,尚且不行;本性丢了又找回,说:“这不是我的本性”,难道可以吗?

逐句剖析

"天有过乎":上天有过错吗?

# 过:过失,过错。

"有之":有的。

"陵历斗蚀是也":像日月星辰运行产生的各种天文现象就是。

# 陵历斗蚀:冲犯、遭遇、撞击、亏损。指日月星辰在运行中产生的各种天体现象。

"地有过乎":大地有过错吗?

"有之":有的。

"崩弛竭塞是也":像山陵崩塌、河流干涸堵塞就是。

"天地举有过":上天和大地都有过错,

# 举:全,都。

"卒不累覆且载者何":但最终不妨碍它们继续承载万物,这是为什么呢?

# 载:承载。,覆:盖,泽被。,不累:不连累、拖累。,卒:最终。

"善复常也":是因为它们善于恢复常态。

# 善复常:关于恢复常态。

"人介乎天地之间":人生存在天地之间,

# 介:在两者之间。

"则固不能无过":就必然不可能没有过错,

# 固:固然,本来。

"卒不害圣且贤者何":但最终不妨碍他成为圣人或贤人,这又是为什么呢?

# 害:妨害,妨碍。

"亦善复常也":也是因为他善于恢复常态。

"故太甲思庸":所以商朝的太甲反思自己的行为准则,

# 思庸:思考正常之道。,太甲:商汤的嫡长孙,是商朝的第四位君主。

"孔子曰勿惮改过":孔子说不要害怕改正错误,

# 惮:害怕,畏惧。

"扬雄贵迁善":扬雄推崇改过向善:

# 贵迁善:以迁善为贵。,扬雄: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人。

"皆是术也":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 术:方法,道理。

"予之朋":我的朋友,

# 朋:朋友。,予:我。

"有过而能悔":有了过错能够后悔,

"悔而能改":后悔之后能够改正,

"人则曰":人们却会说:“

"是向之从事云尔":这只是他以前的行事方式罢了。

# 云尔:而已。罢了。,从事:行事,办事。,向:过去,从前。

"今从事与向之从事弗类":现在的行事方式和以前不一样,

# 弗类:不相类,不相同。

"非其性也":说明这不是他的本性,

# 性:本性。

"饰表以疑世也":他只是粉饰外表来迷惑世人而已。”

# 疑世:疑惑、欺骗世人。,以:来,用来。,饰表:粉饰外表。

"夫岂知言哉":这难道是有见识的言论吗?

# 知言:有见识的言论。

"天播五行于万灵":上天把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播撒给万物生灵,

# 万灵:万物的灵长,指人类。,五行:指仁、义、礼、智、信五常。,播:播种,赋予。

"人固备而有之":人本来就具备这些。

# 备而有:具备而拥有。,固:固然,本来。

"有而不思则失":拥有却不思考就会失去,

"思而不行则废":拥有却不思考就会失去,

# 行:施行、践行。

"一日咎前之非":有一天反思之前的错误,

# 前之非:以前的过失。,咎:怪罪,这里指反省。

"沛然思而行之":立刻开始思考并付诸行动,

# 沛然:迅速的样子。

"是失而复得":这就是失去后重新获得,

# 复:又,重新。

"废而复举也":荒废后重新拾起;

# 举:兴起。

"顾曰":可是有人却说:“

# 顾:表示轻微的转折。

"非其性":这不是他的本性”,

"是率天下而戕性也":这简直是带着天下人一起伤害本性啊。

# 戕:戕害,杀害。,率:率领,带领。

"且如人有财":再比如,一个人有钱,

# 如:比如。

"见篡于盗":被强盗抢走了,

# 篡:夺取。,见:被。

"已而得之":后来又找了回来,

# 得之:重新找回来。,已而:不久,后来。

"曰":说:“

"非夫人之财":这不是他的钱,

# 夫人:这个人。

"向篡于盗矣":因为之前被强盗抢走过”,

"可欤":可以这么说吗?

# 欤:助词,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不可也":不可以!

"财之在己":钱财属于自己,

"固不若性之为己有也":本来就不如本性是自己的。

# 不若:比不上。

"财失复得":钱财丢了又找回,

"曰":说:“

"非其财":这不是我的钱”,

"且不可":尚且不行;

# 且:尚且。

"性失复得":本性丢了又找回,

"曰":说:“

"非其性":这不是我的本性”,

"可乎":难道可以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原过》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所撰的一篇议论性散文。全文三个自然段构成两个论述层次。首段为第一层次,开篇即从宏观角度立论,以天地自然为喻,论证“居乎天地之间”的人类难免犯错,但能“知错即改”者仍可成就圣贤品格;后两段为第二层次,采用驳论手法展开纵深论证。第二层次先破后立,通过针对性辩驳与典型例证,在反面论述中深化主题,与第一段的正面论证形成闭环逻辑。这篇短论以清晰的论点架构、正反相济的论证方式,既秉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的通达理念,又强调“过而能改”的立身之本,充分展现了王安石散文说理严谨、深入浅出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神宗在位时,王安石发起变法。彼时,守旧派强烈反对新法,对王安石及其支持者大肆进行人身攻击,诬陷他们是奸诈、谗佞、反复无常之人。王安石的这篇文章正是针对这些攻击作出的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关于人性、过错与改正的哲理的散文。文章开篇以天地也会出现日食、山崩等过错却仍能正常运转为喻,指出天地能“善复常”所以不累其覆载之功,进而类比人虽会犯错,但只要能改正过错,也不妨碍成为圣贤之人,接着引用太甲、孔子、扬雄的事例来佐证这一观点;随后针对有人认为改过并非本性的言论进行有力驳斥,以天赐五行于人,人应思而行之,以及财物失而复得不应否认归属作比,强调人性虽有过失但改正后仍属本性,深刻地阐述了人要勇于改过、善复常道的道理,体现了作者积极通达的人生观和劝人改过自新的良苦用心。

2. 写作手法

比喻:“天播五行于万灵,人固备而有之。有而不思则失,思而不行则废。”​以“五行”比喻人性本善,认为人不思考就会变成一个徒有五行之身、却浪费了天生善良本性的人。

3. 分段赏析

首段“天有过乎?有之。陵历斗蚀是也。地有过乎?有之。崩弛竭塞是也。”​​王安石以设问开篇,通过列举天象中的日食、月食、星宿错位和地质灾害中的山崩、地裂、河川枯竭等现象,直观地揭示了自然界并非完美无缺,天地也会有过。这种以自然现象起兴的手法,既符合古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又为下文讨论人事之“过”做了铺垫。“天地举有过,卒不累覆且载者何?善复常也。”​​此句点明天地虽有缺失,却不妨碍其承载万物、运转不息的本质,关键在于它们能够“善复常”——即恢复常态。这一观点奠定了全文基调:过错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否改正错误,回归正道。“人介乎天地之间,则固不能无过,卒不害圣且贤者何?亦善复常也。”​​由天及人,王安石指出人类作为天地间的存在,犯错在所难免。但他强调,正如天地不会因过错而丧失其功能,人也不会因过错而丧失成为圣贤的可能,条件同样是“善复常”。这一观点突破了传统对圣贤完美无瑕的刻板印象,体现了王安石通达的人性观。“故太甲思庸,孔子曰勿惮改过,扬雄贵迁善:皆是术也。”​​引用商王太甲改过自新、孔子倡导改过和扬雄重视向善的事例,进一步论证改过的重要性。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表明改过不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更是历史实践中被推崇的美德。中段“予之朋,有过而能悔,悔而能改,人则曰:‘是向之从事云尔。今从事与向之从事弗类,非其性也,饰表以疑世也。’夫岂知言哉?”​​转入对现实问题的讨论,有人质疑改过者的真诚性,认为前后行为不一致不是本性使然,而是伪装以惑众。王安石对此表示强烈反对,认为这种观点是对人性深刻的误解。“天播五行于万灵,人固备而有之。有而不思则失,思而不行则废。”​以五行比喻人性本善,认为人天生具备善的潜能。若不思考则失去善性,思考而不实践则善性荒废。这一观点将人性论与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强调思考与实践的重要性。“一日咎前之非,沛然思而行之,是失而复得,废而复举也;顾曰:‘非其性’,是率天下而戕性也。”​批评那些否认改过真实性的人,认为他们实际上是在伤害人的本性。王安石主张,改正错误是恢复本性的过程,而非背离本性。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人性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为改过自新提供了理论依据。末段“且如人有财,见篡于盗,已而得之,曰:‘非夫人之财,向篡于盗矣’,可欤?不可也!”​​用财物被劫后夺回的比喻,进一步说明改过自新的合理性。财物失而复得仍属于原主人,同理,改过后的善行也应被视为本性的真实体现。这一比喻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财之在己,固不若性之为己有也。财失复得,曰:‘非其财’,且不可;性失复得,曰:‘非其性’,可乎?”​​通过比较财物与本性,强调本性更应被视为个人不可剥夺的本质。财物失而复得尚不能否认其归属,更何况本性经过修养恢复后更应被视为本真。这一反问句式增强了论证力度,使观点更加鲜明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元献晏公挽辞三首 其一》

下一篇:宋·王安石《郑子宪西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