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íng
tōng
zhōu
zhī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běi
shān
yáo
luò
shuǐ
zhēng
róng
xiǎng
jiàn
yáng
fān
chū
guǎng
广
líng
píng
shì
yōu
guó
shì
qiú
tián
yīng
chén
dēng

译文

北山树叶凋零,在水流中显得格外高峻,我仿佛能看到你从广陵扬帆起航的情景。如今太平盛世,自然无需为国家大事忧虑,你去购置田产,想来也不会像许汜那样,被陈登所嫌弃。

逐句剖析

"北山摇落水峥嵘":北山树叶凋零,在水流中显得格外高峻,

"想见扬帆出广陵":我仿佛能看到你从广陵扬帆起航的情景。

"平世自无忧国事":如今太平盛世,自然无需为国家大事忧虑,

"求田应不忤陈登":你去购置田产,想来也不会像许汜那样,被陈登所嫌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平甫如通州寄之》是北宋王安石创作的七言绝句。首句描绘北山在秋风中树叶凋零,水势峥嵘,营造出萧索氛围。次句想象平甫从广陵扬帆起航的情景。后两句表面似说太平之世无需担忧国事,求田问舍也不会得罪陈登,实则话中有话。王安石当时推行变法受阻,此诗或借对平甫的寄语,委婉表达自己对变法局势的复杂心情,借典故曲折表意,既有对友人行程的牵挂,又隐含自身政治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诞生于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体裁为七言绝句。诗作借助精妙的景物描绘与恰当的典故援用,细腻呈现出作者彼时的内心状态与思想动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寄友诗。诗中描绘了北山呈现出凋零之态,水势如波涛般汹涌的景象,既有对友人出行的牵挂,也隐含着自己对国事、人生志向的思考,展现出诗人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内心对家国、志向等多方面的深沉思索与感慨。

2. 写作手法

用典:“求田应不忤陈登”这里使用了“许汜求田问舍”的典故。据《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陈登让自己睡在下床,刘备则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求田问舍”(购置田地房产),胸无大志,而陈登是有忧国救世之心的人,自然看不起许汜这类只顾个人私利的人。王安石在此运用此典,说在这太平时代,友人平甫即便求田问舍,应该也不会忤逆陈登这样的志士,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在太平时期选择求田置业这类生活方式的理解,同时也委婉传达出自己对当下时代局势的看法以及对友人选择的态度。

3. 分段赏析

“北山摇落水峥嵘”,描绘了一幅秋景图。北山树叶凋零,水流湍急,山势峥嵘。“摇落”一词点明时节为秋,营造出一种萧索、凄清的氛围。“想见扬帆出广陵”,诗人发挥想象,想到友人平甫正扬帆驶出广陵。此句虽未直接抒情,但通过想象友人出行的场景,表达了对友人行程的关注与牵挂,为下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平世自无忧国事”,表面看似说太平盛世无需担忧国事,实则是反语。当时北宋面临诸多社会问题,王安石力主变法,却阻力重重。此句实则饱含诗人对当下局势的忧虑,感慨在这看似太平的时代,国家实则暗流涌动,而很多人却浑然不觉。“求田应不忤陈登”,运用陈登的典故。陈登看不起只为个人求田问舍、胸无大志之人。诗人在此用此典故,是自叹如今若像他人一样只谋求个人私利,求田问舍,或许不会像陈登那样被人看不起,流露出诗人因变法受阻,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与愤懑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题中书壁》

下一篇:宋·王安石《初去临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