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yǒng
xuě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bēn
zǒu
fēng
yún
miàn
lái
zuò
kàn
shān
lǒng
cuī
wéi
píng
zhì
xiǎn
huì
fēi
rùn
jiāo
shì
yǒu
cái
shì
biàn
便
bāo
jìn
gōng
chéng
zhōng
fàng
chūn
huí
hán
xiāng
niàn
fēng
nián
ruì
zhǐ
qīng
tiān
wàn
kāi

译文

寒风凛冽,大雪从四面八方飘来,坐看小山,四周的山成了高耸的玉山。大雪平生治理险恶不平之事,功德圆满,大雪滋润困境中的人们,普济众生。当雪势聚合,漫天飞舞,让人不禁怀疑它能把整个大地都包裹起来,雪完成自己的使命后,最终还是想要让春天回归。贫穷的地方不会想冬季的瑞雪,只有在那清空万里时,才会忆及。

逐句剖析

"奔走风云四面来":寒风凛冽,大雪从四面八方飘来,

"坐看山垄玉崔嵬":坐看小山,四周的山成了高耸的玉山。

"平治险秽非无德":大雪平生治理险恶不平之事,功德圆满,

"润泽焦枯是有才":大雪滋润困境中的人们,普济众生。

"势合便疑包地尽":当雪势聚合,漫天飞舞,让人不禁怀疑它能把整个大地都包裹起来,

"功成终欲放春回":雪完成自己的使命后,最终还是想要让春天回归。

"寒乡不念丰年瑞":贫穷的地方不会想冬季的瑞雪,

"只忆青天万里开":只有在那清空万里时,才会忆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和甫咏雪》为北宋王安石所作。彼时王安石正主持变法,诗中借雪抒发其政治抱负。开篇描绘风云骤起、雪覆山垄的壮观之景,随后盛赞雪能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赋予雪高尚品德与才能。诗人借雪自比,以雪势宏大暗示变法影响力,期望变法如融雪后迎来春天,使国家繁荣。但尾联又借寒乡之人对雪的态度,隐喻变法中不被理解的无奈。此诗运用借物言志、象征手法,将咏雪与政治理想紧密相连,体现王安石诗歌雄健峭拔、立意高远的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描绘出风云从四面八方呼啸而来,营造出一种宏大且紧张的氛围。紧接着,诗人安坐观雪,只见山峦被雪覆盖,如玉般巍峨壮观。一动一静之间,既展现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又体现出诗人面对雪景的从容,为全诗奠定雄浑基调。颔联:“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诗人赋予雪以高尚品德与才能。雪能平定险恶、去除污秽,还能润泽干枯万物,展现出雪中的仁爱与力量。这其实是以雪自比,暗示自己推行变法,如同雪一般,有着改革现实、惠济苍生的理想和能力。颈联:“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诗人想象雪势铺天盖地,仿佛要将大地完全包裹,其力量无穷。而雪完成使命后,会消融迎来春天。这象征着变法虽会带来巨大影响,但最终会让国家迎来新生与繁荣,表达了诗人对变法成功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期待。尾联:“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写出寒乡之人在艰难处境中,无暇感念雪带来的丰年之兆,只盼青天重现。借此隐喻百姓和保守派对变法的不理解,委婉批评了那些目光短浅之人,也流露出诗人在变法推行中不被理解的无奈,却仍不改初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明妃曲》

下一篇:宋·王安石《霾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