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万卷书":我阅读了成千上万卷的书籍,
"识尽天下理":知晓了天下所有的道理。
"智者渠自知":聪明有智慧的人自然明白这些,
"愚者谁信尔":愚蠢的人又有谁会相信你呢?
"奇哉闲道人":真是奇特啊,那位闲适的道人,
"跳出三句里":能超脱于这些道理之外。
"独悟自根本":独自领悟到事物的根本,
"不从他处起":而不是从其他地方去探寻。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1.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诗人直接表明“我读万卷书,识尽天下理”,坦率地表达自己读书求知、领悟道理的状态;并感慨“智者渠自知,愚者谁信尔”,直白抒发对不同人面对道理的看法。对比:将“智者”和“愚者”对待道理的不同态度进行对比,智者能自知其理,而愚者却难以相信,突出不同人认知上的差异。
2. 分段赏析
“我读万卷书,识尽天下理”,开篇以一种自负之态表明自己饱读诗书,写出读书甚多便以为能知晓天下道理,为后文议论做铺垫。“智者渠自知,愚者谁信尔”,进一步指出智者自然明白其中道理,而愚者却难以相信,通过智者与愚者的对比,凸显出对道理认知的差异,蕴含着对不同认知层次之人的感慨。“奇哉闲道人,跳出三句里”,笔锋一转,称赞“闲道人”的奇特,他能跳出前面所写的读书知理、智愚之别的局限,“奇哉”二字表达出对闲道人的惊叹与赞赏,强调闲道人超脱于前面所讲的读书知理、智愚之别的境界。“独悟自根本,不从他处起”,进一步阐释闲道人的独特之处,在于能从根本上独自领悟,而不是从别处获取知识道理,突出了自我觉悟、向内探求的重要性,表达出一种对独立思考、自我领悟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