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朝代:宋作者:王安石浏览量:1
fēn
jiāng
shēn
shì
quán
è
míng
miè
nián
xiǎng
jūn
hún
qiān
qiū
hòu
què
huǐ
chū
èr
qǐng
tián

译文

(苏秦)已经预料到自己会因追逐权势而身死,也知道自己的恶名要经过多少年才会磨灭。想来你的魂魄在千年之后,会后悔当初没有两顷田地可以归隐。

逐句剖析

"已分将身死势权":(苏秦)已经预料到自己会因追逐权势而身死,

"恶名磨灭几何年":也知道自己的恶名要经过多少年才会磨灭。

"想君魂魄千秋后":想来你的魂魄在千年之后,

"却悔初无二顷田":会后悔当初没有两顷田地可以归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苏秦》是北宋政治家兼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歌开篇写苏秦注定为权势而死,他的坏名声不知要过多少年才能磨灭;后两句想象苏秦死后,魂魄在千年之后,会后悔当初没有拥有二顷田过安稳生活。全诗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历史人物的精神困境,体现了王安石晚年诗作中常见的哲理性思考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封于舒、荆,又谥文,故世称临川先生、王荆公、王文公。神宗时,王安石两度为相,推行新法(史称“王安石变法”),由于保守派强烈反对,推行迭遭阻碍。王安石的散文雄健峭拔,名列“唐宋八大家”。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诗歌代表作品有《泊船瓜洲》《登飞来峰》《书湖阴先生壁》《元日》等。散文代表作品有《伤仲永》《祭欧阳文忠公文》。文集今有《王文公文集》《临川先生文集》,后人辑有《周官新义》《诗义钩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掌权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全被废止,他最终在钟山(今江苏南京)郁郁而终,获谥“文”,世称王文公。这首《苏秦》作于王安石晚年政治失势之时,诗人采用借古喻今的笔法,隐晦映射出对自身政治生涯的反思。诗中既展现了苏秦在权势与声名间的纠结,也暗含了对其生前未曾置办田产的追悔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通过对苏秦为权势不惜生命,致使恶名留存的描述,和推测苏秦死后的心境,体现了对热衷权势行为的讽刺和批判,同时引发对人生应如何抉择的感怀。

2. 分段赏析

首句“已分将身死势权”直入主题,“已分”二字写出苏秦早知自己将为权势送命的宿命感。“死势权”三字凝练概括其人生选择——为追逐权力与地位甘冒风险,塑造了一个被权势裹挟、最终走向毁灭的历史人物形象,暗含对其盲目逐利的惋惜。次句“恶名磨灭几何年”承接上文,以“恶名”呼应“死势权”的代价。“磨灭几何年”以疑问语气,暗示即便时间流逝,苏秦的恶名也未必能轻易消散。此处既是对历史评价的质疑,也隐含对权势场中是非难辨的感慨,语言平淡却余味悠长。后两句“想君魂魄千秋后,却悔初无二顷田”由现实转向虚境,通过想象苏秦死后的魂魄,将反思推向深处。“千秋后”的时间跨度,凸显历史的漫长与个人命运的渺小;“悔初无二顷田”则以“二顷田”(代指普通田产,象征安稳生活)为参照,直指苏秦的悲剧核心——因追逐权势而失去最基本的生活依托,最终落得身后空悔的下场。这一转折将批判与同情交织,既讽刺其舍本逐末的选择,也暗含对平凡生活的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安石《菩萨蛮·海棠乱发皆临水》

下一篇:宋·王安石《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