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guó
láng
zhōng
yuán
tíng
èr
shí
liù
yǒng
hǎi
táng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2
chū
lián
shī
湿
cuì
cháng
xīn
qíng
shì
hóng
zhuāng
rén
huì
dōng
fēng
chūn
dōu
jiāng
hǎi
táng

译文

细雨刚开始洒落,仿佛怜惜地打湿了海棠那翠绿的衣裳,雨后初晴,海棠特意精心打扮,换上了艳丽的红妆。没有人能够理解东风的意图,它把这美好的春色都赋予了海棠。

逐句剖析

"细雨初怜湿翠裳":细雨刚开始洒落,仿佛怜惜地打湿了海棠那翠绿的衣裳,

"新晴特地试红妆":雨后初晴,海棠特意精心打扮,换上了艳丽的红妆。

"无人会得东风意":没有人能够理解东风的意图,

"春色都将付海棠":它把这美好的春色都赋予了海棠。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题喻叔奇国傅郎中园亭二十六咏海棠坞》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此诗是他为友人喻叔奇园亭中的海棠坞而作,通过对海棠在不同天气下姿态的描绘,寄寓了诗人对海棠的喜爱以及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也从侧面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因美景而产生的情感共鸣,体现了宋代文人对园林景致的审美追求和以诗寄情的文化风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拟人:诗中多处运用拟人手法。“细雨初怜湿翠裳”,赋予细雨以人的“怜”的情感,仿佛细雨不忍打湿海棠那如翠裳般的花瓣,生动地描绘出细雨中海棠楚楚可怜的姿态;“新晴特地试红妆”,将新晴后的海棠比作精心打扮试穿红妆的女子,把海棠在阳光照耀下娇艳盛开的状态刻画得栩栩如生,使海棠具有了人的行为与情感,增添了诗歌的生动性与感染力。设问:“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付海棠”运用设问手法。诗人先提出“无人会得东风意”的疑问,引发读者思考东风的意图,然后给出答案“春色都将付海棠”,强调了东风将美好的春色都赋予了海棠,突出了海棠在春天的独特地位和娇艳美丽,引发读者对海棠的关注与喜爱,同时也使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具张力。借景抒情:全诗借海棠坞中海棠在细雨和新晴时的景色,抒发诗人对海棠的赞美之情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通过对海棠姿态的细致描绘,将诗人内心的情感融入其中,情景交融,让读者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对海棠坞这一景致的独特情感,感受到自然之美对诗人心灵的触动。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细雨初怜湿翠裳”,诗人描绘了一幅细雨中的海棠图。细雨纷纷扬扬地洒落,轻柔地落在海棠的花瓣与枝叶上。“初怜”二字,将细雨拟人化,仿佛细雨对海棠怀着一种怜惜之情。海棠在细雨的滋润下,那翠绿的叶子和娇艳的花瓣仿佛披上了一层薄薄的水帘,如同身着翠裳的美人,楚楚动人。这一画面不仅展现了海棠在细雨中的柔美姿态,更营造出一种朦胧、婉约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海棠的细腻情感,他仿佛也同细雨一般,对海棠的娇弱充满怜爱。“新晴特地试红妆”,随着天气转晴,画面发生了变化。雨后初晴的阳光洒在海棠上,海棠仿佛在这明媚的阳光下精心打扮,展现出自己最美的一面。“特地”一词,强调了海棠在新晴时刻的独特表现,它似乎特意要在这阳光中展现自己的艳丽。此时的海棠,花瓣在阳光的映照下愈发鲜艳夺目,如同女子穿上了华丽的红妆,光彩照人。诗人通过这一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海棠在不同天气下的变化之美,从细雨中的娇羞到新晴后的明艳,让读者充分领略到海棠的魅力。“无人会得东风意,春色都将付海棠”,诗人在此处笔锋一转,发出了感慨。他认为没有人能够真正理解东风的意图,而东风却将这美好的春色都赋予了海棠。东风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大自然的力量和生机,诗人在这里提出疑问,引发读者对东风为何如此偏爱海棠的思考。而答案“春色都将付海棠”,则突出了海棠在春天的独特地位。在诗人眼中,海棠是春天最美丽的象征,它集春色之大成,绽放出无与伦比的美丽。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海棠的高度赞美,更蕴含了诗人对自然万物的独特感悟,他似乎在暗示,大自然有着自己独特的安排,而海棠正是大自然精心打造的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月中炬火发仙山驿,小睡射亭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杨万里《暮泊鼠山,闻明朝有石塘之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