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著鞭鞭土牛":小孩子拿着鞭子抽打土牛,
# 土牛:土制之牛形,旧时用以表示劝农和庆祝春耕的开始。,著鞭:拿着鞭子。第二个“鞭”字用作动词,作“鞭打”讲。
"学翁打春先打头":学着大人打春先打牛头。
# 学翁:翁此地指老者,或为其父,或为其祖,或为别家老人,学翁即学老年人。
"黄牛黄蹄白双角":黄牛黄色的蹄子白色的双角,
"牧童缘蓑笠青篛":牧童穿着蓑衣戴着青篛笠。
# 笠青篛:“青箬笠”的倒装,指牧童所戴的雨帽为青色的竹叶所编。传说此牧童服装及牛的颜色每年不同,其服装及颜色有预示当年年景丰歉的意义。箬,箬竹叶,叶大而宽。笠:斗笠。 篛:竹之一种,其叶宽大,可作斗笠或包粽子。青篛即竹叶尚青。篛:一作箬。,蓑:蓑衣。,牧童:指泥塑春牛旁边照例有一个牧童形貌的句芒神像,作为陪伴。句芒是主木之神,司管植物的生长。其站立的地位,对农耕的早晚有指导意义。《月令注》云:“立春日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谓于国城之南立土牛,立春日在十二月望,策牛人近前,示其农早;立春在十二月晦及正月朔则策牛人当中,示其农中;立春在正月望,策牛人在后,示其农晚。”
"今年土脉应雨膏":今年土壤应是得到雨水滋润,
# 土脉应雨膏:指雨水应时,土壤滋润。《诗经·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所以后来把及时的甘霖好雨称为膏雨,土地肥沃也叫膏壤,土壤的滋润性叫土膏。土脉:地气。 膏:肥沃。
"去年不似今看乐":去年不像今年这般看着欢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孩子听说年成好高兴不会挨饿,
# 年登:此指年景有收成的兆头。登,丰收。
"牛闻年登愁不肥":牛听说年成好发愁长不肥。
# 牛闻年登愁不肥:谓因为年景好,农事忙,所以牛担心今年要累瘦了。
"麦穗即看云作帚":很快就能看到麦穗像云一样如扫帚般繁茂,
# 麦穗即看云作帚:谓麦穗密如云,大如帚。云作帚,形容麦子长得好。云作帚:比喻天上一缕缕条形云,如像笤帚。此处比喻麦穗沉甸甸,如若天上笤帚形的云。
"稻米亦复珠盈斗":稻米也会像珠子一样装满斗。
# 稻米亦复珠盈斗:谓满斗稻米如满斗珠玉。珠,形容米粒大。盈斗,喻其多。珠盈斗:喻穗粒饱满,装满量斗。
"大田耕尽却耕山":大田耕完了还要耕山地,
# 耕山:耕山田,如梯田之类。,却:再。,大田:指大块的平原熟田。
"黄牛从此何时闲":黄牛从这以后什么时候能清闲呢?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生活场景的诗。描绘了小儿模仿大人鞭打春牛的情景,刻画了黄牛、牧童的模样,还将今年与去年年景对比,体现今年年景有望更好。通过小儿听闻丰收的喜悦、牛“担忧”因丰收劳作更忙,以及对麦穗如云、稻米满斗等丰收景象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期盼与对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作描写:“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细致描绘小儿模仿大人打春牛,先打牛头的动作,生动展现孩子天真活泼的形象,充满生活趣味。拟人:“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赋予牛以人的情感,小儿因听闻年成好不愁饥饿而喜悦,牛却“担心”年成好要多劳作而发愁,使诗句富有情趣,增强感染力。想象:“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诗人想象麦穗如扫帚般繁茂,稻米像珠子一样装满斗,展现出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对丰收的期盼。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紧扣题目,生动呈现了儿童看到大人鞭打春牛后,依样画葫芦,煞有介事地学起打春牛的模样,先是朝着牛的头部挥鞭,那股认真又带着几分稚气的神态,跃然纸上,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尽显诙谐幽默之趣。三四句则把描写重点转向春牛,细致勾勒出春牛黄色的身躯、蹄子,白色的双角,以及其身旁头戴斗笠、身披绿色蓑衣的泥塑句芒神像。黄、白、绿、青等色彩相互交织,使诗中的形象鲜明生动,仿佛就在读者眼前。接着的八句皆为诗人奇妙的想象之语。五六句进一步畅想,在这一年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润泽的好年景下,丰收近在眼前,百姓的生活相较于去年将更加富足,字里行间满是喜悦之情。七八句写法颇为独特,一边描绘丰年里儿童的欢喜,却又在其中暗藏愁绪,儿童以丰年能吃饱肚子为乐,不难让人联想到灾年时他们忍饥挨饿的悲惨境遇;另一边写黄牛的“忧愁”,实则蕴含着丰收的喜悦,耕牛的忙碌意味着耕种的土地面积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庄稼成熟时,那金黄饱满的麦穗绵延成片,洁白晶莹的稻米堆满粮斗,怎能不让人满心欢喜。诗的最后两句,再次着眼于耕牛的辛勤劳作,而耕牛的忙碌又何尝不是农人的真实写照,为了收获更多的粮食,无论是平地还是坡地,都要精心耕种,自此耕牛便再无片刻闲暇。这些想象充分展现出古代民间鞭春习俗背后,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热切渴望,彰显出古朴的风土人情,寄托着美好的祈愿。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成功塑造了戏打春牛的儿童形象,巧妙运用儿童的思维方式,从人们的喜悦联想到耕牛的“忧愁”,这种独特的视角令人眼前一亮。由牛之“愁”,又不禁引发人们对农人之“苦”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语言上,全诗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表达,轻松明快地展现出农家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对儿童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为诗作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 全诗通过小儿打春牛情态的刻画,巧妙地运用色彩鲜明的对比,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儿童活泼的情态,并由此想到初春的好天气、联想到来年的情景,妙趣盎然。
现代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张瑞君《杨万里评传》
上一篇:宋·杨万里《赠别罗时清》
下一篇:宋·杨万里《南溪上种芙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