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xiǎo
ér
chūn
niú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1
xiǎo
ér
zhuó
biān
biān
niú
xué
wēng
chūn
xiān
tóu
huáng
niú
huáng
bái
shuāng
jiǎo
tóng
yuán
suō
qīng
ruò
jīn
nián
mài
yīng
gāo
nián
jīn
kàn
ér
wén
nián
dēng
niú
wén
nián
dēng
chóu
féi
mài
suì
kàn
yún
zuò
zhǒu
dào
zhū
yíng
dǒu
tián
gēng
jǐn
què
gēng
shān
huáng
niú
cóng
shí
xián

译文

小孩子拿着鞭子抽打土牛,学着大人打春先打牛头。黄牛黄色的蹄子白色的双角,牧童穿着蓑衣戴着青篛笠。今年土壤应是得到雨水滋润,去年不像今年这般看着欢乐。孩子听说年成好高兴不会挨饿,牛听说年成好发愁长不肥。很快就能看到麦穗像云一样如扫帚般繁茂,稻米也会像珠子一样装满斗。大田耕完了还要耕山地,黄牛从这以后什么时候能清闲呢?

逐句剖析

"小儿著鞭鞭土牛":小孩子拿着鞭子抽打土牛,

# 土牛:土制之牛形,旧时用以表示劝农和庆祝春耕的开始。,著鞭:拿着鞭子。第二个“鞭”字用作动词,作“鞭打”讲。

"学翁打春先打头":学着大人打春先打牛头。

# 学翁:翁此地指老者,或为其父,或为其祖,或为别家老人,学翁即学老年人。

"黄牛黄蹄白双角":黄牛黄色的蹄子白色的双角,

"牧童缘蓑笠青篛":牧童穿着蓑衣戴着青篛笠。

# 笠青篛:“青箬笠”的倒装,指牧童所戴的雨帽为青色的竹叶所编。传说此牧童服装及牛的颜色每年不同,其服装及颜色有预示当年年景丰歉的意义。箬,箬竹叶,叶大而宽。笠:斗笠。 篛:竹之一种,其叶宽大,可作斗笠或包粽子。青篛即竹叶尚青。篛:一作箬。,蓑:蓑衣。,牧童:指泥塑春牛旁边照例有一个牧童形貌的句芒神像,作为陪伴。句芒是主木之神,司管植物的生长。其站立的地位,对农耕的早晚有指导意义。《月令注》云:“立春日出土牛以示农耕之早晚,谓于国城之南立土牛,立春日在十二月望,策牛人近前,示其农早;立春在十二月晦及正月朔则策牛人当中,示其农中;立春在正月望,策牛人在后,示其农晚。”

"今年土脉应雨膏":今年土壤应是得到雨水滋润,

# 土脉应雨膏:指雨水应时,土壤滋润。《诗经·曹风·下泉》:“芃芃黍苗,阴雨膏之。”所以后来把及时的甘霖好雨称为膏雨,土地肥沃也叫膏壤,土壤的滋润性叫土膏。土脉:地气。 膏:肥沃。

"去年不似今看乐":去年不像今年这般看着欢乐。

"儿闻年登喜不饥":孩子听说年成好高兴不会挨饿,

# 年登:此指年景有收成的兆头。登,丰收。

"牛闻年登愁不肥":牛听说年成好发愁长不肥。

# 牛闻年登愁不肥:谓因为年景好,农事忙,所以牛担心今年要累瘦了。

"麦穗即看云作帚":很快就能看到麦穗像云一样如扫帚般繁茂,

# 麦穗即看云作帚:谓麦穗密如云,大如帚。云作帚,形容麦子长得好。云作帚:比喻天上一缕缕条形云,如像笤帚。此处比喻麦穗沉甸甸,如若天上笤帚形的云。

"稻米亦复珠盈斗":稻米也会像珠子一样装满斗。

# 稻米亦复珠盈斗:谓满斗稻米如满斗珠玉。珠,形容米粒大。盈斗,喻其多。珠盈斗:喻穗粒饱满,装满量斗。

"大田耕尽却耕山":大田耕完了还要耕山地,

# 耕山:耕山田,如梯田之类。,却:再。,大田:指大块的平原熟田。

"黄牛从此何时闲":黄牛从这以后什么时候能清闲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小儿戏打春牛》是宋代杨万里所作的七言古诗,以生活中观小儿戏打春牛这一场景为题材。诗中生动描绘了“打春”时节的欢乐场景,聚焦于小儿模仿大人戏打春牛来欢庆节日的画面,牛与小儿相映成趣,色彩点缀为诗篇增色不少。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日的这首诗,彼时杨万里正任职于常州。打春牛作为古时迎春与劝农的重要习俗,通常于立春前一日举行,由当地长官执彩鞭击打春牛三圈,仪式结束后,民众再将春牛打碎。而诗中的灵感,正是源于儿童对大人打春牛场景的模仿,这一画面引发了诗人对丰收的诸多联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的春天,杨万里正于常州任职。彼时,打春牛作为一项古老的传统习俗,承载着迎春与劝农的重要意义。通常在立春前一天,当地长官会手持彩鞭,朝着土牛连挥三鞭,完成这一庄重仪式后便返回官署。随后,民众们会一拥而上,将土牛打碎。孩子们目睹大人们鞭打春牛的热闹场景,纷纷效仿,有模有样地学着抽打。这充满童趣的画面映入杨万里的眼帘,触发了他对于丰收的诸多遐想。于是,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观小儿戏打春牛》这首诗,将当时的场景与内心的憧憬融入到诗篇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反映生活场景的诗。描绘了小儿模仿大人鞭打春牛的情景,刻画了黄牛、牧童的模样,还将今年与去年年景对比,体现今年年景有望更好。通过小儿听闻丰收的喜悦、牛“担忧”因丰收劳作更忙,以及对麦穗如云、稻米满斗等丰收景象的想象,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期盼与对美好生活的喜悦之情。

2. 写作手法

动作描写:“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细致描绘小儿模仿大人打春牛,先打牛头的动作,生动展现孩子天真活泼的形象,充满生活趣味。拟人:“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赋予牛以人的情感,小儿因听闻年成好不愁饥饿而喜悦,牛却“担心”年成好要多劳作而发愁,使诗句富有情趣,增强感染力。想象:“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诗人想象麦穗如扫帚般繁茂,稻米像珠子一样装满斗,展现出丰收的美好景象,表达对丰收的期盼。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两句紧扣题目,生动呈现了儿童看到大人鞭打春牛后,依样画葫芦,煞有介事地学起打春牛的模样,先是朝着牛的头部挥鞭,那股认真又带着几分稚气的神态,跃然纸上,读来让人忍俊不禁,尽显诙谐幽默之趣。三四句则把描写重点转向春牛,细致勾勒出春牛黄色的身躯、蹄子,白色的双角,以及其身旁头戴斗笠、身披绿色蓑衣的泥塑句芒神像。黄、白、绿、青等色彩相互交织,使诗中的形象鲜明生动,仿佛就在读者眼前。​接着的八句皆为诗人奇妙的想象之语。五六句进一步畅想,在这一年风调雨顺、土地肥沃润泽的好年景下,丰收近在眼前,百姓的生活相较于去年将更加富足,字里行间满是喜悦之情。七八句写法颇为独特,一边描绘丰年里儿童的欢喜,却又在其中暗藏愁绪,儿童以丰年能吃饱肚子为乐,不难让人联想到灾年时他们忍饥挨饿的悲惨境遇;另一边写黄牛的“忧愁”,实则蕴含着丰收的喜悦,耕牛的忙碌意味着耕种的土地面积广,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庄稼成熟时,那金黄饱满的麦穗绵延成片,洁白晶莹的稻米堆满粮斗,怎能不让人满心欢喜。诗的最后两句,再次着眼于耕牛的辛勤劳作,而耕牛的忙碌又何尝不是农人的真实写照,为了收获更多的粮食,无论是平地还是坡地,都要精心耕种,自此耕牛便再无片刻闲暇。这些想象充分展现出古代民间鞭春习俗背后,人们对农业丰收的热切渴望,彰显出古朴的风土人情,寄托着美好的祈愿。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成功塑造了戏打春牛的儿童形象,巧妙运用儿童的思维方式,从人们的喜悦联想到耕牛的“忧愁”,这种独特的视角令人眼前一亮。由牛之“愁”,又不禁引发人们对农人之“苦”的思考,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语言上,全诗采用通俗易懂的口语化表达,轻松明快地展现出农家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尤其是对儿童的描写,充满童真童趣,为诗作增添了别样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全诗通过小儿打春牛情态的刻画,巧妙地运用色彩鲜明的对比,活灵活现地描绘了一儿童活泼的情态,并由此想到初春的好天气、联想到来年的情景,妙趣盎然。

现代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张瑞君《杨万里评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赠别罗时清》

下一篇:宋·杨万里《南溪上种芙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