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íng
chén
gōng
jìng
guò
shè
tān
shí
fēng
xià
shí
shǒu

朝代:宋作者:杨万里浏览量:1
hòu
jiāng
yuǎn
qián
shān
ruò
sāi
zhào
jìn
àn
huí
tiān
shuǐ
wèi
yǒu
lián
xīn
jué
yǎn
zhōu
è
chù
qián
shí
dōng
tūn
dàn
wèi
běi
chuī
hán
gèng
àn
cǎo
zhī
chóu
xiàng
rén
nòng
qíng

译文

回头看,江水已经离我很远了,向前看,山峰好像阻塞了前行的道路。船桨划动,船向前行进,两岸似乎也随之回转,天水相接之处看不到尽头。欣喜地看到船如帘子般驶入险峻的山峰间,却惊愕地发现船触碰到了水下的暗石。东方的旭日微光黯淡尚未明亮,北风凛冽,四周更显寂静。岸边的草儿不知道忧愁,在晴日里向人展示着它的碧绿。

逐句剖析

"后顾江已远":回头看,江水已经离我很远了,

"前睨山若塞":向前看,山峰好像阻塞了前行的道路。

"棹进岸自回":船桨划动,船向前行进,两岸似乎也随之回转,

"天水未有极":天水相接之处看不到尽头。

"帘欣入绝巘":欣喜地看到船如帘子般驶入险峻的山峰间,

"舟愕触潜石":却惊愕地发现船触碰到了水下的暗石。

"东暾澹未熹":东方的旭日微光黯淡尚未明亮,

"北吹寒更寂":北风凛冽,四周更显寂静。

"岸草不知愁":岸边的草儿不知道忧愁,

"向人弄晴碧":在晴日里向人展示着它的碧绿。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明发陈公径过摩舍那滩石峰下十首》其一为宋代杨万里所作。此诗以行舟途中见闻为主题,展现了旅途的独特景致与心境。内容上,先写回首江已远、前瞻山似塞,接着描述舟行时岸移天水无尽,再写入险峰与触潜石的惊险,随后点明晨景的黯淡与寒冷,末以岸草弄晴碧作结。写作手法上,运用借景抒情,借山水、晨景等抒发内心感受;还有对比,以岸草的不知愁衬自身可能的忧愁。分段看,前四句写行程宏观之景,中间四句聚焦行舟惊险与环境,末两句以景寄情。此诗体现诚斋体特色,语言自然,捕捉瞬间之美,生动展现旅途况味,富有艺术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岸草不知愁,向人弄晴碧”,将岸草的不知愁与诗人内心的闲愁形成对比,更突出诗人的愁绪。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 “后顾江已远,前睨山若塞”“东暾澹未熹,北吹寒更寂” 等山水景色,抒发了行旅途中的感受和内心的闲愁。

2. 分段赏析

“后顾江已远,前睨山若塞”,从视角转换上,生动地展现出行船时前后的景象变化,后看江水渐远,前看山峰似要阻塞前行之路,营造出一种空间上的动态感与压迫感;“棹进岸自回,天水未有极”,“棹进”体现船的前行,“岸自回”以岸的移动反衬船行之态,“天水未有极”描绘出天水相连、无边无际的广阔景象,给人以开阔之感。“帘欣入绝巘,舟愕触潜石”,“欣”与“愕”形成鲜明的情绪对比,“欣”写出对进入绝巘美景的欣喜,“愕”则表现出舟触潜石时的意外与惊吓,增加了行旅的波折感。“东暾澹未熹,北吹寒更寂”,从视觉和触觉角度描绘出清晨东方旭日微光未亮、北风寒冷且寂静的环境,烘托出诗人此时孤寂的心境。“岸草不知愁,向人弄晴碧”,运用拟人的手法,将岸草赋予人的情感,以草的不知愁反衬诗人内心的闲愁,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度雪台》

下一篇:宋·杨万里《赠别罗时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