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塍莫笑细于椽":不要因为看到田埂细得像椽子似的就发笑,
# 椽:即椽子,放在檩子上架屋面板和瓦的条木。,田塍:田埂。
"便是桑园与菜园":要知道田埂窄一些桑园和菜园就大一些。
# 便是:只因为。
"岭脚置锥留结屋":山脚下那极狭小的一块空地是农民建房搭屋用的,
# 结屋:构筑屋舍。,置锥:即“置锥之地”,本意是安放锥子的地方,比喻极狭小的地方。
"尽驱柿栗上山颠":他们把柿树、栗树都种到山顶上了。
# 颠:顶端,上端。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乡村田园为题材的七言绝句。诗中以质朴笔触描绘安徽乡村的耕种状况,看似展现乡村土地的精巧利用,实则暗示农民为谋生计而付出的艰辛。
2. 分段赏析
“田塍莫笑细于椽,便是桑园与菜园”,诗人先写田埂细得像椽子,却别笑话它,因为这正是桑园和菜园的分界。这里以“细于椽”的比喻,形象地写出田埂的狭窄,同时通过“莫笑”二字,引出对田埂作用的强调,语言通俗自然,让读者感受到农家对每一寸土地的珍惜。前两句以倒装句式“莫笑田塍细于椽”凸显田埂的狭窄,展现农民为拓展桑园菜园,不惜将田埂缩至仅如椽子般纤细,极致利用每寸耕地的苦心。后两句写农人在仅容“置锥”的山脚下建房,却把柿树、栗树栽种到荒芜山岭。“驱”字用得精妙,以拟人手法将树木比作被驱赶的牛羊,既增添诗歌趣味,又暗示农人垦荒种树的艰辛。全诗宛如一幅农田画卷,桑茶坑农民让土地寸土不闲:田埂窄化以扩耕地,屋舍建于山脚非耕之地,连山岭都种上柿栗,在生动画面中透着农耕生活的不易。
3. 作品点评
读完诗歌,人们既会为农民精于土地利用的智慧所折服,又难免心生喟叹——他们终年辛劳,却仅能勉强谋得方寸容身之地。值得注意的是,杨万里在创作此诗前一年,曾赴江南东路州县巡查。彼时所作《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中,“斫地烧畲旋旋开,豆花麻荚更菘栽。荒山半寸无遗土,田父何曾一饱来”一诗,与本诗意境如出一辙。这些诗句,或许正是桑茶道农田图景背后,对民生疾苦的深刻注解。
上一篇:宋·杨万里《白鱼羹戏题》
下一篇:宋·杨万里《尝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