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舟番君湖":把船停泊在鄱阳湖,
"风雨至夜半":风雨一直下到半夜。
"求济敢自必":祈求能平安渡湖哪敢肯定,
"苟安固所愿":暂且求得安稳本就是心愿。
"孤愁知无益":知道独自忧愁没有益处,
"暂忍复永叹":暂且忍耐又长久叹息。
"夜久忽自睡":夜里过了很久忽然睡着了,
"倦极不知旦":疲倦到极点不知不觉就睡了。
"舟人呼我起":船夫叫我起床,
"顺风不容缓":说顺风不能耽搁。
"半篙已湖心":船行半篙已到湖心,
"一叶恰镜面":小船就像在镜面上行驶。
"仰见云衣开":抬头看见云层散开,
"侧视帆腹满":侧面看到帆被风鼓满。
"天如琉璃钟":天空像琉璃制成的大钟,
"下覆水晶碗":向下覆盖着水晶碗般的湖面。
"波光金汁泻":波光像流淌的金汁,
"日影银柱贯":日影像贯穿的银柱。
"康山杯中蛭":康山就像杯子中的水蛭那么小,
"庐阜帆前幔":庐山就像帆前的幔布一样。
"豁然地无蒂":眼前突然开阔,大地仿佛没有边际,
"渺若海不岸":辽阔得像大海没有海岸。
"是身若虚空":自己仿佛身处虚空,
"御气游汗漫":驾着气流在广阔天地间遨游。
"初忧触危涛":起初担忧触碰到危险的波涛,
"不意拾奇观":没想到却意外看到奇异的景观。
"近岁六暄凉":近年来历经六次寒暑变化,
"此水三往返":在这条湖上往返了三次。
"未涉每不宁":每次没渡湖时心里总是不安,
"既济辄复玩":渡过之后就又陶醉于美景。
"游倦当自归":游玩疲倦了自然会回去,
"非为猿鹤怨":并非因为猿鹤埋怨。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比喻:“天如琉璃钟,下覆水晶碗”,将天空比作琉璃制成的大钟,将湖面比作水晶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天空与湖面相互映衬的美妙景象,使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澄澈、广阔的氛围。“波光金汁泻,日影银柱贯”,把波光比作流淌的金汁,日影比作贯穿的银柱,生动地展现出阳光照耀下波光粼粼、日影投射的画面,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夸张:“康山杯中蛭,庐阜帆前幔”,将康山比作杯子中的水蛭,庐阜比作帆前的幔布,极言康山和庐阜在辽阔的鄱阳湖面前显得渺小,通过夸张手法突出了鄱阳湖的浩瀚无边。对比:“初忧触危涛,不意拾奇观”,将起初对渡湖遭遇危险波涛的担忧与后来意外收获奇异景观的惊喜进行对比,突出了诗人情感的变化,也强调了鄱阳湖景色给诗人带来的震撼。
2. 分段赏析
“泊舟番君湖,风雨至夜半。求济敢自必,苟安固所愿。孤愁知无益,暂忍复永叹。夜久忽自睡,倦极不知且。”叙述泊舟鄱阳湖时遇到风雨,诗人在愁绪中因疲倦入睡。此部分营造出一种不安的氛围,为下文的转折做铺垫,展现诗人在渡湖前的担忧。“舟人呼我起,顺风不容缓。半篙已湖心,一叶恰镜面。仰见云衣开,侧视帆腹满。天如琉璃钟,下覆水晶碗。波光金汁泻,日影银柱贯。康山杯中蛭,庐阜帆前幔。豁然地无蒂,渺若海不岸。”描写舟人叫醒诗人,趁着顺风启航,渡湖时所见的壮丽景色。从湖面如镜,到天空、云、帆的描写,再到对鄱阳湖辽阔景象的刻画,展现出一幅宏大而美妙的画面,诗人的情感也从担忧转为惊叹与陶醉。“是身若虚空,御气游汗漫。初忧触危涛,不意拾奇观。近岁六暄凉,此水三往返。未涉每不宁,既济辄复玩。游倦当自归,非为猿鹤怨。”诗人表达自己身处湖中仿佛置身虚空,感慨意外收获奇观。回顾多次往返鄱阳湖的经历,表达对这片水域的复杂情感,最后以游玩疲倦自会归来作结,增添了一份洒脱。
下一篇:宋·杨万里《有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