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东":焦山在东,
"金山西":金山在西,
"金山排霄南斗齐":金山高耸入云与南斗星平齐。
"天将三江五湖水":上天将三江五湖的水,
"并作一江字杨子":汇聚成一条大江名叫杨子江。
"来从九天上":江水从九重天之上奔涌而来,
"泻入九地底":泻入到九地之下。
"遇岳岳立摧":遇到山岳能将其立即摧毁,
"逢石石立碎":碰到石头能把它立刻击碎。
"乾坤气力聚此江":天地间的力量都汇聚在这条江上,
"一波打来谁敢当":一波打来有谁敢阻挡。
"金山一何强":金山是多么雄伟,
"上流独立江中央":在江的上游独立于江中央。
"一尘不随海风舞":一点尘埃也不随着海风飞舞,
"一砾不随海潮去":一颗沙砾也不随着海潮远去。
"四旁无蒂下无根":金山四周没有根蒂,下面也没有根基,
"浮空跃出江心住":仿佛从江心中浮空跃出而停留在江心。
"金宫银阙起峰头":金山山顶上有华丽的宫殿楼阁,
"槌鼓撞钟闻九州":敲钟打鼓的声音能传遍九州。
"诗人踏雪来清游":诗人踏着雪前来清幽地游览,
# 踏:一作蹈。
"天风吹侬上琼楼":天风吹着我登上华丽的楼阁,
"不为浮玉饮玉舟":不是为了欣赏浮玉之景而饮酒作乐。
"大江端的替人羞":大江真让人感到羞愧,
"金山端的替人愁":金山也真让人感到忧愁。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分段赏析
前二十二句反复铺陈大江波澜壮阔,金山刚强独立,为下文情感抒发造势。“焦山东,金山西,金山排霄南斗齐。”开篇以地理方位勾勒镇江江景,“排霄”“南斗齐”不仅写金山高耸入云之态,更暗含诗人的观察视角。此时杨万里出使金国返程,途经故土,以“仰观”姿态遥望北方沦陷山河,不免百感交集。“天将三江五湖水,并作一江字杨子。来从九天上,泻入九地底。遇岳岳立摧,逢石石立碎。乾坤气力聚此江,一波打来谁敢当。”诗人以磅礴的想象,描绘长江水势的浩大。展现江水从天而降、奔涌不息的气势。“遇岳岳摧,逢石石碎”用重复与对仗,强化江水的汹涌破坏力,仿佛世间万物都难以阻挡其前行,可见其浩荡气势的宏大。诗人想象天地之力仿佛都赋予江水,直言其力量无可匹敌。“金山一何强,上流独立江中央。一尘不随海风舞,一砾不随海潮去。四旁无蒂下无根,浮空跃出江心住。金宫银阙起峰头,槌鼓撞钟闻九州。”这一段接着写金山的坚韧。金山独立江中央,在激流中傲然而立,一尘一砾都不随海潮去,可见金山不为风浪所动的坚定。诗人想象金山无蒂无根却能立在江心,更可见其刚强独立、坚韧不移的品性。这也是诗人自比,借金山的坚守,表达自己在动荡时局中不随波逐流、坚守气节的决心。“诗人踏雪来清游,天风吹侬上琼楼,不为浮玉饮玉舟。”“踏雪清游”点明情境,雪后登山,本应是赏景抒怀的雅事。“天风吹侬上琼楼”充满浪漫色彩,而“不为浮玉饮玉舟”则表明诗人并非为享乐而来,而是借此行寄托忧国之情,暗示自己心系国家命运。末两句“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是全诗的情感爆发点。诗人以拟人手法,赋予大江和金山“羞”与“愁”的情绪。“羞”的是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面对金人侵扰却无力收复失地;“愁”的是山河破碎,自己虽心怀壮志,却只能在南方遥望北方,徒唤奈何。这既是对时局的痛心疾首,也是对自身无奈处境的悲叹,将个人气节与家国情怀融为一体,余韵悠长。
上一篇:宋·杨万里《闷歌行十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