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屋瑶阶顷刻成":片刻之间,银色的房屋和美玉般的台阶就被雪覆盖而成,
"缓飘急洒总无声":雪花无论是缓缓飘落还是急速倾洒,始终寂静无声。
"屑云作粉如何湿":碎云化作雪粉,怎么会是湿的呢,
"雕玉为花乃尔轻":雕琢玉石成雪花,竟能如此轻盈。
"空里仰看元不见":仰头向天空中看去,原本什么也看不见,
"日光未透不妨晴":阳光虽未穿透云层,却不妨碍天色清朗。
"满庭更遣迟销著":让满庭院的雪更晚一些融化吧,
"剩借书窗几夜明":好留下它们为我的书窗多映照几个夜晚的光亮。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比喻:“屑云作粉如何湿,雕玉为花乃尔轻”,把雪比作碾碎的云粉和雕琢的玉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的湿润和轻盈,使雪花的形态和质感更加具体可感,让读者能更直观地感受到雪的特点。拟人:“满庭更遣迟销著,剩借书窗几夜明”,诗人赋予雪人的情感和行为,希望雪能延迟融化,为书窗多增添几夜的光亮,使雪具有了人的“使命”,让诗歌更富有情趣和感染力,也表达出诗人对雪的喜爱与留恋。虚实结合:“银屋瑶阶顷刻成”是实写,描绘了雪后房屋和台阶被白雪覆盖的实景,展现出眼前真实的雪景。“屑云作粉如何湿,雕玉为花乃尔轻”则是虚写,诗人通过想象,将雪想象成是云朵碾碎成的粉、雕琢成的玉花,从虚处着笔,丰富了雪的意象,使诗歌更具韵味和意境。动静结合:“缓飘急洒总无声”写雪花飘落,是动态描写,生动地表现出雪花飘落时的轻盈和灵动;“银屋瑶阶顷刻成”则是静态描写,描绘了雪后银装素裹的世界,房屋和台阶被雪覆盖后的静态之美。动静结合,使雪景更具画面感和层次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雪的世界之中。烘托:“空里仰看元不见,日光未透不妨晴”,通过写天空中白茫茫一片以及阳光未透的景象,从侧面烘托出雪下得很大、很密,天空都被雪幕遮挡,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雪的大小,但通过这些环境描写,让读者能感受到雪势之盛。直抒胸臆:尾联“满庭更遣迟销著,剩借书窗几夜明”,诗人直接表达了希望满庭的雪能够晚些融化,好让雪光为书窗多映照几个夜晚的愿望,真切地抒发了对雪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2. 分段赏析
首联:银屋瑶阶顷刻成,缓飘急洒总无声。开篇诗人便展现出一幅神奇而静谧的雪景图。“银屋瑶阶顷刻成”,一个“顷刻”突出雪落之快,仿佛在眨眼间,世间万物都被白雪覆盖,房屋变成了银装素裹的模样,台阶也如同美玉砌就,营造出梦幻般的洁白世界,尽显雪的神奇与壮美。“缓飘急洒总无声”,则从动态与声音角度描绘雪花,无论雪花是慢悠悠地飘落,还是急匆匆地洒下,都悄然无声,这无声更衬出雪天的静谧,给人以安宁平和之感,也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沉浸在这无声的雪境之中。颔联:屑云作粉如何湿,雕玉为花乃尔轻。此联运用奇妙的想象与精妙的比喻。诗人好奇地思索,这雪就像是把云朵碾碎成粉末,可为何会是湿润的呢?又好似精心雕琢的美玉之花,竟然如此轻盈。“屑云作粉”“雕玉为花”将雪的形态与质地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如何湿”“乃尔轻”通过疑问与惊叹,强化了雪的独特质感,既有着云朵般的轻柔,又带着湿润的特性,使雪的形象更加立体、鲜活,体现出诗人对雪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新奇独特的感受。颈联:空里仰看元不见,日光未透不妨晴。视角从地上的雪景转向天空。诗人仰头望向天空,只见白茫茫一片,原本什么都难以看清。“日光未透不妨晴”,尽管此刻阳光还未能穿透云层,但诗人坚信这并不妨碍之后天气放晴,这里既有对眼前雪景的如实描写,又蕴含着一种乐观的期待。“不妨”二字,展现出诗人豁达的心境,不因暂时的阴沉天气而沮丧,反而能在雪天中看到放晴的希望,为诗歌增添了一份积极向上的色彩。尾联:满庭更遣迟销著,剩借书窗几夜明。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雪的留恋之情。他希望满庭院的雪能晚点融化,“剩借书窗几夜明”,雪的反光能让书窗多映照几个夜晚的光亮。这一想法既体现出雪的光亮给诗人带来的便利与美好体验,又通过对雪延迟消融的期盼,传达出诗人对雪的喜爱与珍惜,在这雪光映照书窗的情境中,也流露出诗人闲适、悠然的生活情趣,让读者感受到诗人与雪之间的深厚情感。
上一篇:宋·杨万里《闷歌行十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