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中带汗入山中":在炎热的暑天里,身上带着汗水走进了山中,
"霜满风篁雪满松":只见凛冽的寒霜布满了竹林,皑皑的白雪覆盖着松树。
"只是山寒清到骨":只是这山中的寒冷与清幽,仿佛一直渗透到了骨头里,
"也无霜雪也无风":即便没有了霜雪和呼啸的风,那种清寒的感觉依然存在。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自号诚斋,学者称诚斋先生,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杨万里的诗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新巧,语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被称为“诚斋体”。其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与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合称庐陵“五忠一节”。杨万里一生诗作数量极富,善于描写日常生活及山水风光,富有哲理和趣味。其词风活泼清新,与诗风相似,辞赋则读来文气贯注,流利自然。著有《江湖集》《浯溪赋》《诚斋易传》等。
1. 写作手法
对比:“暑中带汗入山中,霜满风篁雪满松”将入山前暑中带汗的炎热状态与山中霜雪覆盖的寒冷景象进行对比,突出了山中环境的清寒,也让读者更能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借景抒情:“霜满风篁雪满松”一句,通过描写竹子和松树被霜雪覆盖的景象,营造出清冷、幽静的氛围,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山中静谧环境的喜爱之情。托物寓理:“只是山寒清到骨,也无霜雪也无风”表面写山中的寒冷清透骨髓,实际上蕴含着一种对自然与心境关系的思考,即内心的清寒之感并非完全取决于外在的霜雪与风,富有哲理意味。
2. 分段赏析
“暑中带汗入山中,霜满风篁雪满松”:开头直叙,诗人从酷热难耐、汗流浃背的暑天环境进入山中,强烈的反差瞬间抓住读者。紧接着,展现出一幅山中的画面,风篁(竹子)和松树都被霜雪覆盖。这两句通过环境的对比,不仅体现了空间转换带来的温度差异,也勾勒出山中冬日的清冷、静谧之景,暗示了诗人从尘世炎热到山林清寒的心境转变,为后文的感悟做铺垫。“只是山寒清到骨,也无霜雪也无风”:诗人进一步深入感受和思考,点明山中的“寒”不只是身体的寒冷,更是一种清透骨髓的感觉。即便没有外在的霜雪与风,这种清寒的感觉依然存在。这两句由景及心,蕴含着哲理,表明这种清寒之感源自内心对山林清幽环境的体悟,传达出诗人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以及在这宁静中获得的超脱尘世的心境。
上一篇:宋·杨万里《闷歌行十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杨万里《读汉书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