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ǐng
nán
zhú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lǐng
nán
rén
dāng
yǒu
kuì
zhú
shí
zhě
zhú
sǔn
zhě
zhú
zài
zhě
zhú
cuàn
zhě
zhú
xīn
zhě
zhú
shū
zhě
zhú
zhǐ
zhě
zhú
xié
zhēn
wèi
jūn

译文

岭南人,面对竹子应感到惭愧不安。吃的是竹笋,盖房子用的是竹瓦,载着他们的是竹筏,烧火煮饭的柴用的是竹枝,穿的是竹皮,书写用的是竹纸,穿的是竹鞋,真的可以说是一天不能没有这位君子啊!

逐句剖析

"岭南人":岭南人,

# 岭南:五岭以南,即湖南、广东、广西、江西边境一带。

"当有愧于竹":面对竹子应感到惭愧不安。

"食者竹笋":吃的是竹笋,

"庇者竹瓦":盖房子用的是竹瓦,

# 庇:遮蔽。

"载者竹筏":载着他们的是竹筏,

"爨者竹薪":烧火煮饭的柴用的是竹枝,

# 爨:烧火煮饭。

"衣者竹皮":穿的是竹皮,

"书者竹纸":书写用的是竹纸,

"履者竹鞋":穿的是竹鞋,

"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真的可以说是一天不能没有这位君子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记岭南竹》勾勒出岭南民众与竹紧密联系,抒发作者对竹的深厚情感与敬意。文中铺陈竹在岭南人生活的多样用途,如餐桌上的竹笋、遮风的竹瓦、出行的竹筏、生火的竹薪、制衣的竹皮、书写的竹纸、脚下的竹鞋,全方位展现其在衣食住行中的重要地位,渗透生活各角落。文末,作者借竹表达自身被贬、才华难展的悲哀无奈,又因竹的描写,反映出其身处困境仍豁达乐观,对生活执着热爱,竹既具实用价值,也承载作者复杂身世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记岭南竹》是一首文,描述了岭南民众与竹子之间那千丝万缕、紧密无间的联系,抒发了作者对竹子那份深沉且真挚的情感,以及由心而生的敬意。

2. 写作手法

铺陈:通过连续列举“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爨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全面而具体地展现了竹子在岭南人生活中各个领域的用途,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加深了对竹子重要性的认识。

3. 分段赏析

东晋王子猷一句“何可一日无此君”于《世说新语》中流传开来,它便成了古往今来爱竹之人的心头之好,被时常念叨。王子猷对竹子的喜爱,是因为竹子那翠绿的叶子,繁茂而富有生机,形态婀娜,尽显自然之美;又因其仿佛藏着无尽的愁绪与情思,韵味悠长,让人忍不住沉醉其中;更在于竹子拥有刚劲的身姿与坚贞的气节,即便面对霜雪的侵袭,也始终傲然挺立,绝不低头。受此影响,后世文人在创作咏竹诗篇时,也大多围绕这些特性。像令狐楚在《郡斋左偏栽竹百余诗》中写“斋居栽竹北窗边,素壁新开映碧鲜”,勾勒出在书斋北面窗边种竹,洁白墙壁上映照着翠绿竹影的清幽画面;李峤于《咏竹》里描绘“高簳楚江濆,婵娟含曙气”,刻画出竹子在楚江边高大修长,被曙光笼罩的美好模样,“谁知湘水上,流泪独思君”又为竹子添了几分思念的愁绪;许浑以“萧萧凌雪霜,浓翠异三湘”展现竹子在霜雪下依然翠绿、与众不同的坚韧。在这些文人眼中,竹子宛如一位满怀心事的幽居者,又似超凡脱俗的隐者,周身都散发着高雅的气质。但苏轼笔下的“一日不可无此君”却别具一格。苏轼关注的是竹子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竹子能成为盘中的美味竹笋,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能被用来搭建遮风挡雨的竹屋,给人温暖的栖息之所;能制成竹筏,助力水上出行;能当作烧火的竹柴,带来生活的温暖与烟火气;能加工成竹皮衣物,抵御寒冷;能造纸以供书写,传承知识文化;还能做成竹鞋,陪伴人们走过漫长岁月。在这里,竹子从超凡的梦幻之境步入了真实的生活,从仅供观赏的雅致之物,摇身一变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实用品,对岭南人来说,竹子就像“衣食父母”般重要。可令人惋惜的是,竹子如此重要,却没有得到足够的珍视,所以苏轼才感慨“岭南人当有愧于竹”。当时苏轼被贬惠州,这已经是他人生中第二次被贬。平凡的“岭南竹”承载着他内心的哀伤,竹子尚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而满怀壮志、一心想要有所作为的苏轼,却被流放到偏远之地,才华得不到施展,实在令人痛心。不过,苏轼将岭南竹描绘得充满生活气息,也恰恰体现出他在困境中依然保持着乐观豁达的心态,以及对现实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渔父·渔父醒》

下一篇:宋·苏轼《送酒与崔诚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