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xíng
zhì
qīng
yuǎn
xiàn
jiàn
xiù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dào
chù
guān
xiāng
àn
bāng
​​zhuó​​
táng
xiān
jiāng
yún
guì
huā
shī
湿
hǎi
xiāo
xiāo
rán
wén
dào
huáng
gān
cháng
què
róng
zhū
gèng
lùn
qián
qià
cóng
shén
lái
hóng
jǐng
biàn
便
xiàng
luó
zhì
chuān

译文

所到之处总见官员们簇拥围观,这地方真适合玉堂仙人们居住。江上云雾弥漫,桂花沾着湿气,海边细雨潇潇,荔枝红艳欲燃。听说这里的黄柑多到能用来打鸟,红橘多得根本不用谈价钱。我刚从神武门辞官而来,就要去罗浮山寻找葛洪的踪迹。

逐句剖析

"到处聚观香案吏":所到之处总见官员们簇拥围观,

# 香案吏:作者曾为中书舍人于紫宸阁夹香案而立殿下。

"此邦宜著玉堂仙":这地方真适合玉堂仙人们居住。

# 玉堂:翰林院。自称玉堂仙。,此邦:指惠州。

"江云漠漠桂花湿":江上云雾弥漫,桂花沾着湿气,

"海雨翛翛荔子然":海边细雨潇潇,荔枝红艳欲燃。

# 荔子然:荔枝果红。然,同燃。,翛翛:一作悠悠。

"闻道黄柑常抵鹊":听说这里的黄柑多到能用来打鸟,

# 抵:打。,黄柑:柑桔。

"不容朱橘更论钱":红橘多得根本不用谈价钱。

"恰从神武来弘景":我刚从神武门辞官而来,

# 弘景:陶宏景,曾侍读齐高帝,后脱朝服挂神武门而去。,神武:神武门。南齐宫殿名。

"便向罗浮觅稚川":就要去罗浮山寻找葛洪的踪迹。

# 稚川:晋葛洪、字稚川。曾为勾漏令,借以炼仙丹。赴任至广州,为刺史邓岳所留,于罗浮山炼丹,一年后尸解仙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是北宋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以惠州风物为主题,通过描绘当地的自然景观和物产,展现了岭南地区的独特风貌。首联以“香案吏”与“玉堂仙”的典故,暗示此地人杰地灵;颔联运用叠词“漠漠”“翛翛”生动描绘江云海雨中的桂花和荔枝;颈联以黄柑、朱橘等特产展现当地物产丰饶;尾联借用弘景、雅川的典故,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精炼,对仗工整,善用典故和叠词,将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巧妙结合,体现了苏轼诗歌清新自然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歌创作于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八九月之交,当时59岁的苏轼因“讥讽前朝”的罪名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正在前往惠州安置的途中。据史料《东坡行踪》记载,苏轼途经清远县驿站时,遇到一位姓顾的当地读书人。两人交谈中,顾秀才生动描述了惠州的风土人情,令苏轼深受触动,随即写下了《舟行至清远县见顾秀才极谈惠州风物之美》一诗。此时苏轼刚刚完成从英州到清远段的北江水路行程,正准备转道东江继续前往惠州。这段旅途中的偶遇,为遭遇贬谪的苏轼带来了些许慰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田园题材的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苏轼乘舟至清远县时,与顾秀才畅谈惠州风物之美的情景。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象丰富,既赞美了惠州的风土人情,也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憧憬。

2. 写作手法

用典:“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黄柑抵鹊”​​,典出《庄子·逍遥游》“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此处反用其意,形容惠州黄柑珍贵,连鸟雀都不舍得啄食。比喻:“海雨翛翛荔子然”,“荔子然”采用比喻修辞,将荔枝比作燃烧的火团,与漠漠江云形成色彩对比。通感:“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桂花湿”​​:视觉(云雨)与触觉(湿)结合,使读者仿佛感受到桂花的湿润芬芳。​​“荔子然”​​:视觉(荔枝红艳)与触觉(雨水滋润)结合,使荔枝显得更加鲜亮动人。

3. 分段赏析

首联“到处聚观香案吏,此邦宜著玉堂仙”两句以官吏与文士的聚集起笔,勾勒惠州人文之盛。“香案吏”暗喻地方官吏恭敬侍奉文化的姿态,“玉堂仙”则化用翰林院典故,赞此地宜孕育高洁才士。苏轼通过对比性意象,既写实(官吏围观)又写虚(文人理想),展现惠州兼具世俗活力与超逸气质的双重魅力,为全诗定下风物赞美的基调。颔联“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聚焦自然风物,以工笔描绘岭南特色。“漠漠”状江云迷蒙之态,“湿”字巧妙通感,将视觉与嗅觉交融,写出湿润空气中馥郁的桂花香;“翛翛”摹雨声飒然,“然”通“燃”,以火喻荔枝红艳,暗合其别称“丹荔”。此联对仗精工,通过气候特征与物产的组合,凸显惠州风物的鲜活灵秀。颈联“闻道黄柑常抵鹊,不容朱橘更论钱”转入经济风物,以夸张笔法写惠州物产丰饶。“抵鹊”典出《庄子》,言黄柑多到可弃作投鹊之物;“不容论钱”极言朱橘珍贵无价。苏轼借传闻与对比,既表现当地柑橘类水果的丰美,又暗含对贬谪地物阜民丰的惊喜,消解了传统谪宦诗的愁苦基调,体现其豁达的观察视角。尾联“恰从神武来弘景,便向罗浮觅稚川”以隐逸典故收束全诗。“神武”指弃官归隐的陶弘景,“罗浮”“稚川”分别关联葛洪炼丹的岭南名山与道号。苏轼将自身行迹(自北南来)与历史人物并置,既呼应首联“玉堂仙”的文士形象,又以寻仙问道之语升华对惠州风物的赞美——此地不仅是物质丰饶的乐土,更是精神栖居的桃源。用典含蓄,暗含诗人超脱现实困境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醉翁操·琅然》

下一篇:宋·苏轼《李宪仲哀词(并叙)》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