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i
xià
shǒu
jiē
qián
zhō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jìng
jiàn
huà
jiù
yóu
shān
wéi
cuì
làng
yǒng
shuǐ
zuò
hóng
liú
kōng
tóng
xiǎo
fēng
hān
zhāng
gòng
qiū
dān
qīng
wèi
biàn
lín
jiǎ
shēng
zhōu
lán
hūn
chéng
shù
tān
shēng
shì
lóu
yān
yún
qīn
lǐng
cǎo
bàn
yán
zhōu
guó
qiān
fēng
wài
gāo
tái
shí
liú
nián
sān
宿
chù
zhǔn
guī
zhōu

译文

看到虔州八境图如同看到真实的景色,郁孤台好像是以前游览过的地方。山峰像是翠绿的波浪涌动,江水如同白玉般的彩虹在流淌。早晨阳光照耀在崆峒山上,一片明媚,秋风在章水和贡水之上畅快地吹着。树叶的颜色还没有改变,沙洲仿佛要生出鳞甲。雾气让城中的树木变得昏暗,滩涂上的水流声传进城市里的楼阁。烟云侵入山岭间的道路,这里的草木大多是南方炎热之地的风貌。故乡在千重山峰之外,在郁孤台上停留了十天。以后如果再来到这个停留三宿的地方,打算把归舟系在这里。

逐句剖析

"八境见图画":看到虔州八境图如同看到真实的景色,

# 八境:古赣州八处景物。即八境台、章贡台、白鹅楼、螺亭、马祖亭、尘外亭、郁孤台、崆峒山。

"郁孤如旧游":郁孤台好像是以前游览过的地方。

"山为翠浪涌":山峰像是翠绿的波浪涌动,

"水作玉虹流":江水如同白玉般的彩虹在流淌。

"日丽崆峒晓":早晨阳光照耀在崆峒山上,一片明媚,

# 崆峒:山名,在赣县。

"风酣章贡秋":秋风在章水和贡水之上畅快地吹着。

# 章贡:章水、贡水。借指赣州一带。,酣:猛烈。

"丹青未变叶":树叶的颜色还没有改变,

# 丹青:树名,亦称华盖树,树叶一青一赤。

"鳞甲欲生洲":沙洲仿佛要生出鳞甲。

# 鳞甲:水族的统称。

"岚气昏城树":雾气让城中的树木变得昏暗,

# 岚气:云雾之气。

"滩声入市楼":滩涂上的水流声传进城市里的楼阁。

"烟云侵岭路":烟云侵入山岭间的道路,

"草木半炎州":这里的草木大多是南方炎热之地的风貌。

# 炎州:炎热的地方,赣州(北宋时名庚州)为南方州郡,故称之。

"故国千峰外":故乡在千重山峰之外,

# 故国:故乡。

"高台十日留":在郁孤台上停留了十天。

# 高台:指郁孤台。

"他年三宿处":以后如果再来到这个停留三宿的地方,

"准拟系归舟":打算把归舟系在这里。

# 准拟:打定主意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郁孤台》是北宋诗人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诗。诗中通过描绘郁孤台及其周边的山水景色,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全诗运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郁孤台及其周边的山水、城楼、草木等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仿佛身临其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为北宋绍圣元年(1094)苏轼被贬惠州途经赣州时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在这首诗中,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郁孤台及其周边的自然风光:山峦如翠浪翻涌,江水似玉虹流淌,日光洒满崆峒山晓,秋风轻拂章贡水畔。他还通过“丹青未变叶,鳞甲欲生洲”等生动描绘,展现了画中景致的栩栩如生。此外,诗人还抒发了自己对故国的深切思念,以及希望在未来能再次停留于此,甚至打算将归舟系于此地的美好愿景。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展现了郁孤台的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郁孤台的自然景色,寄托了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憧憬。“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通过远望千峰之外的故国,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虚实结合: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也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感。“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既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丰富。比喻:诗人通过比喻“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中,“翠浪”将连绵的山峰比作翠绿的波浪在涌动,“玉虹”将清澈的江水比作白玉般的彩虹在流淌。,使得画面生动而富有动感。营造出一种朦胧而深远的意境。用典:“他年三宿处,准拟系归舟”此句中的“三宿”典故源自佛教,指对某地的深情厚谊,愿意在此停留多日。苏轼在此借用此典故,表达了对虔州及郁孤台的深深眷恋和归隐之念。这种对典故的灵活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四句开篇即点出虔州的八处胜景如同画卷一般美丽,为全诗奠定了赞美自然风光的基调。郁孤台在诗人眼中,如同曾经游历过的地方,既有亲切感,又透露出一种时光流转、故地重游的情怀。用“翠浪”形容山峦起伏,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山的青翠与动态之美。将流水比作玉虹,既描绘了水流的清澈透明,又赋予了它流动时的绚烂色彩,美不胜收。次四句描绘了崆峒山在晨光中的美丽景象,阳光照耀,景色明媚。章贡江畔的秋风似乎都沉醉在这美景之中,用“酣”字形象地表达了风的柔和与秋日的宁静。指树木的叶子在秋天里依然保持着如同画中丹青一般的色彩,没有因季节变换而凋零。形容江中的洲渚仿佛要生出鳞甲一般,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水面的波光粼粼和洲渚的生动形态。再四句山间的雾气弥漫,使得城中的树木都显得朦胧不清,增添了一种神秘感。江滩的流水声似乎都传入了市楼之中,将自然之声与城市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岭上的道路被烟云所笼罩,进一步强调了自然风光的迷人与变幻莫测。指虔州地处南方炎热之地,草木茂盛,生机盎然。末四句诗人遥望故国,只见千山万水之外,表达了思乡之情。诗人在郁孤台上逗留了十日之久,足见其对此地风光的喜爱与留恋。用“三宿”典故表达了对某地的深情厚谊,暗示他年若有机会,定会再次来访。诗人计划着将来在此系舟归隐,表达了对虔州美景的深深眷恋和归隐之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濠州七绝 涂山(下有鲧庙,山前有禹会村。》

下一篇:宋·苏轼《坤成节集英殿宴教坊词致语口号臣闻视履考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