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òng
sān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2
lǎo
zhēng
kàn
jiǎo
jīn
yīng
yuán
céng
xiàn
zǎi
guān
shēn
biān
sān
chā
kǒu
xié
yáng
shǔ
guò
rén

译文

父老们争着看我这黑色的头巾,是因为我这个平民,曾有过官职在身。而如今,溪边路口人独立,看夕阳西沉,数过路行人。

逐句剖析

"父老争看乌角巾":父老们争着看我这黑色的头巾,

# 乌角巾:隐士之冠。许浑诗:“归卧养天真,鹿裘乌角巾。”

"应缘曾现宰官身":是因为我这个平民,曾有过官职在身。

# 宰官:泛指官吏。作者因作宰官,借此自喻。

"溪边古路三叉口":而如今,溪边路口人独立,

"独立斜阳数过人":看夕阳西沉,数过路行人。

# 斜阳:夕阳西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纵笔三首(其二)》为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展现了诗人晚年谪居儋州的窘困艰辛及其泰然处之、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同时也映现出他与当地民众的深厚情谊。诗中以恬淡的笔墨抒写孤寂境遇,笔调从容闲远,情韵兼备,充分体现了作者超逸旷达的心境及其诗境的澄澈高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大文豪苏轼由惠州(今属广东省)贬所再贬至儋州(治所在今广东儋县西北,辖境在今海南省西部地区),时年六十四岁,且病魔缠身,深陷“食无肉,居无室,病无药,出无友”的困境。是年岁末,作《纵笔三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贬谪诗。以“乌角巾”(隐士冠饰)与“宰官身”(曾为官吏)的对比,展现诗人从显赫到平民的身份转变。描写贬谪后​​孤寂处境​​,通过“父老围观”到“独数行人”的转折,展现从短暂热闹跌入恒常冷寂的过程。

2. 写作手法

用典:“父老争看乌角巾”“乌角巾”巧用杜甫《南邻》的“锦里先生乌角巾”,“乌角巾”是隐士的典型装束(《晋书》中亦常见)。苏轼以“乌角巾”自喻,表面写隐居者的朴素形象,实则暗示自己从官员到平民的身份转变。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宰官身”运用鲜明对比,描摹出诗人晚年的处境张力。乡邻围观其隐居标志的“乌角巾”,根源恰在于他曾拥有显赫的“宰官身”。布衣与宦迹的并置,不仅解释了人群簇拥的缘由,更深层地透露出诗人从庙堂坠落草野的巨大心理落差。一个“争”字点染出场景的热闹,却反衬出诗人内心的身份悲凉。后两句“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笔锋一转,借苍凉意象勾勒孤寂图景。荒村古道的岔口、行将沉落的斜阳,烘托出主人公孑然的身形。“数过人”这一细微而茫然的动作,成为点睛之笔,将漫长谪居岁月的百无聊赖凝固为无声的画面。全诗通篇避用“闲寂”字眼,却凭借路口独立、默数行人的白描手法,使孤寂之感从意象间自然弥漫而出,达到了遗貌取神的艺术效果。

4. 作品点评

这首绝句巧妙熔铸佛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全诗以两句为一个意群,形成鲜明的今昔比照。视角从“人看我”巧妙转向“我看人”,主体虽有变化,诗脉却贯通如一。其情趣闲雅恬静,语言看似平淡,然而内蕴极深的感愤,宛曲地抒写了诗人远贬海南时的真实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次韵李邦直感旧》

下一篇:宋·苏轼《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其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