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更山吐月":三更时分,大山“吐出”月亮,
"栖鸟亦惊起":栖息的鸟儿也被惊得飞起。
"起寻梦中游":起身寻觅梦中曾游历的景致,
"清绝正如此":清幽绝美之景正像眼前这般。
"驱云扫众宿":(月亮)驱赶着云彩,扫过众多星宿,
"俯仰迷空水":低头抬头间,天空与江水令人迷乱难分。
"幸可饮我牛":幸好这江水可以给我的牛喝,
"不须违洗耳":不需要像(许由那样)违背心意去洗耳(以避世俗)。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全诗通过描写“三更山吐月,栖鸟亦惊起”等江月夜景,将诗人的孤独、感怀与悠闲等复杂情感融入其中,借自然之景抒发内心情感,使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拟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诗人赋予了月亮人的行为,“山吐月”仿佛月亮是被山“吐”出来的,将自然现象拟人化,使月亮的出现更具动态感和趣味性,让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动静结合:诗中“三更山吐月,栖鸟亦惊起”一句,“山月”是静态的景物,而“栖鸟惊起”则是动态的画面,以动景衬托静景,动静相互映衬,生动地描绘出了夜晚江边的独特氛围,使整个画面更富有生机和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江月五首(其三)》开篇“三更山吐月,栖鸟亦惊起”,以拟人手法,生动展现月亮从山中升起、惊起栖鸟的动静之景,孤独氛围初显,为后文情感铺垫。“起寻梦中游,清绝正如此”,承接景语,虚实结合,借探寻梦中之景,抒发对眼前江月美景的沉醉,流露旅途孤寂中得慰藉的复杂情感。“驱云扫众宿,俯仰迷空水”,运用夸张与视角转换,描绘月出后宏大迷幻之景,尽显宇宙浩瀚,引发诗人对人生、宇宙的思索。尾句“幸可饮我牛,不须违洗耳”,巧用许由洗耳典故,表达亲近自然、超脱世俗的豁达,升华情感,与前文情感呼应,丰富诗歌层次。
上一篇:宋·苏轼《清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