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转鸣空穴":风儿回旋,在空穴中鸣响,
"泉幽泻石门":泉水幽深,从石门处倾泻而出。
"虚心闻地籁":怀着虚心聆听大地自然的声响,
"妄意觅桃源":凭着想象寻觅桃源般的地方。
"过客诗难好":过往的游客难以写出好诗,
"居僧语不繁":居住的僧人话语不多。
"归瓶得冰雪":居住的僧人话语不多,
"清冷慰文园":清冽的泉水慰藉着似在文园的心境。
"山前乳水隔尘凡":山前的雨水隔绝了尘世,
# 乳:一作雨。
"山上仙风舞桧杉":山上的仙风拂动着桧树和杉树。
"细细龙鳞生乱石":细密如龙鳞的水波在乱石间生成,
"团团羊角转空岩":像羊角般的旋风在空岩中转动。
"冯夷窟宅非梁栋":这如冯夷水府般的地方没有梁柱,
"御寇车舆谢辔衔":像列子的车驾般无需缰绳。
"世事渐艰吾欲去":世事渐渐艰难,我想要离去,
"永随二子脱讥谗":永远跟随二位仙人摆脱讥讽与谗言。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律诗,也是一组山水纪游诗。介绍了风水洞风鸣空穴、泉泻石门的清幽景致,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寻觅桃源般美好境界的向往,同时借景抒情,流露出对世事艰难的感慨和超脱世俗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风转鸣空穴”“泉幽泻石门”,这两句用简练的语言直接勾勒出风水洞内风旋鸣穴、泉流石门的自然奇景,不加修饰,生动展现了溶洞的独特风貌。用典:“虚心闻地籁”,此句巧用《庄子・齐物论》中“地籁”的典故,典故原指大地自然发出的声音,作者在诗中用“地籁”指洞中回响,呼应天地自然的哲理思考。比喻:“归瓶得冰雪”,此句将泉水比作冰雪,生动写出了泉水的清冽,暗含宦途艰辛中得此慰藉的深意。拟人:“山上仙风舞桧杉”,以“舞”字将桧杉摇曳之态比拟为仙境中的灵动景象。风过处,桧杉枝叶摆动,如在仙境中舞动,赋予景物仙人之境的意趣,让山间景致更显飘逸脱俗。想象:“妄意觅桃源”,“桃源”是古人心中远离尘世纷扰的理想之地,诗人身处风水洞,听闻地籁、见泉泻风鸣,便生出寻觅桃源的念头。这一想象并非凭空而来,而是由眼前清幽景致触发,将对安宁生活的向往融入其中,让对景致的欣赏多了一层对理想境遇的期许,也让诗句更添几分悠远意味。
3. 分段赏析
其一“风转鸣空穴,泉幽泻石门”,此句描绘了风水洞的自然景象。风在空穴中流转,发出鸣响,泉水在幽静处从石门倾泻而下。“转”字写出风的动态,“鸣”字显出声息,“幽”字点出泉的环境,“泻”字描出泉的态势,寥寥数字,便勾勒出洞中风声泉流的生动画面,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虚心闻地籁,妄意觅桃源”,写人在洞中以虚静之心聆听大地的自然声响,又带着不切实际的想法寻觅世外桃源。“虚心”体现出聆听时的专注与放空,“地籁”指自然界的声响,与前文风声呼应;“妄意”带有自谦之意,“觅桃源”则流露对宁静避世之地的向往,将观景与心境相联系。“过客诗难好,居僧语不繁”,说过往的客人难以写出好的诗作,居住在此的僧人话语不多。“过客诗难好”暗指此地景致之妙,难以用诗句尽述;“居僧语不繁”则通过僧人的简言少语,烘托出此地的清幽宁静,也显露出僧人安然自适的状态。“归瓶得冰雪,清冷慰文园”,回去时用瓶子装得像冰雪般清凉的泉水,这份清冷慰藉了如司马相如般失意的自己。“冰雪”形容泉水的清冽,“归瓶”可见对泉水的珍视;“文园”代指失意之人,以泉水的清冷慰藉心境,将物与情结合,显露出观景后的心境变化。其二“山前乳水隔尘凡,山上仙风舞桧杉”,山前的雨水隔绝了尘世,山上如仙家般的清风拂动着桧树和杉树。“隔尘凡”写出雨水带来的隔绝感,让此地似与尘世相离;“仙风”“舞桧杉”则以拟人的手法,写出风的灵动与树木的姿态,营造出如仙境般的氛围。“细细龙鳞生乱石,团团羊角转空岩”,细密如龙鳞般的水波在乱石间生成,像羊角般回旋的旋风在空荡的岩石间转动。“龙鳞”比喻水波的细密,“羊角”形容旋风的形态,分别描绘出水中与风中的景象,用词生动形象,展现出自然景象的多样。“冯夷窟宅非梁栋,御寇车舆谢辔衔”,这如冯夷居住的水府般的地方没有梁柱,像列子御风行的车驾般无需缰绳。“冯夷窟宅”“御寇车舆”用典故形容此地的奇幻,“非梁栋”“谢辔衔”则突出其不似人间寻常之地的特点,增添了景致的奇妙色彩。“世事渐艰吾欲去,永随二子脱讥谗”,世事渐渐艰难,我想要离去,永远跟随冯夷和列子摆脱他人的讥讽与谗言。此句由景及情,将对眼前景致的感受延伸到对世事的感慨,“欲去”“脱讥谗”流露出对尘世纷扰的厌倦和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4. 作品点评
这组诗运用白描手法描绘溶洞的奇特景象,借助“地籁”“桃源”等意象营造出远离尘世的境界。苏轼在诗中灵活化用《庄子·齐物论》里“地籁”的典故,用溶洞中的回响与天地自然蕴含的哲理思考相互呼应,让诗句在展现景致之外,多了一层对自然哲理的思索。
上一篇:宋·苏轼《和陶归去来兮辞并序》
下一篇:宋·苏轼《赠狄崇班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