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o
guī
lái
bìng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guī
lái
fāng
nán
qiān
ān
guī
jiāng
hǎi
zhī
hòng
dòng
diào
jiǎo
zhī
bēi
pán
ér
shēn
shí
diàn
wǎng
ér
zhuī
huái
怀
西
nán
zhī
guī
mèng
liáng
shì
ér
jué
fēi
shēng
zhī
cháng
yóu
hán
shǔ
zhī
qiú
ér
niàn
gài
ér
sàng
wēi
guī
shèn
fěi
chí
fěi
bēn
yǎng
huán
jiā
xià
chē
mén
fān
yuán
suī
quē
táng
shì
cún
tiān
zhù
zhī
zūn
yǐn
yuè
xīn
cān
zhāo
xiá
ér
xuàn
yán
hùn
zhǔ
ér
wèi
zhī
xiāng
ān
zhī
dào
qiè
zhī
yǒu
nǎi
pǒu
mén
ér
zhé
guān
kuò
yuán
jìng
wài
zhào
wàn
xiàng
ér
zhōng
guān
zhì
fèi
jǐng
chén
wěng
bǎi
quán
zhī
huán
shǒu
jìng
zuò
shí
jué
yuè
ér
huán
guī
lái
qǐng
zhōng
lǎo
yóu
xiān
rén
zhī
shě
ér
yān
qiú
jūn
hǎi
nán
běi
qiè
wǎng
lái
ér
yōu
rén
gào
yán
fēi
guà
jiǔ
chóu
fāng
liáng
zhōu
rén
niú
zhī
jiē
sàng
dàn
qiáo
gāo
qiū
jǐng
liù
yòng
zhī
chéng
gēn
zhī
fǎn
liú
wàng
jiā
ér
qiú
zhōng
dào
zhī
sān
xiū
shēng
yǒu
mìng
guī
yǒu
shí
chū
xíng
liú
jià
yán
suí
tīng
suǒ
zhī
shī
nán
huá
ér
fèi
cóng
ān
wèi
tāng
jià
zhī
zhōng
suì
gài
ér
shī
yuān
míng
zhī
fàng
bǎi
piān
zhī
xīn
shī
guī
lái
zhī
qīng
yǐn
hòu
shēn
gài

译文

回去吧,可我正被贬向南方,怎能归去。躺在这浩渺的江海波涛间,听着凄凉的战鼓号角声独自伤怀。我如困在淤泥中的蛟龙越陷越深,时光如闪电般逝去无法追回。心中思念着西南方的归乡路,梦中清晰可见,醒来却成虚幻。终于明白人生本无常,就像换季时更替冬夏的衣裳。怎会穿着皮袄还惦记单衣,追求粗陋的东西反而失去了更珍贵的东西。我的归隐其实容易,无需奔波追逐。只需俯仰之间便能回到家中,下车闭门自成天地。篱笆墙虽已残缺,屋舍依旧完好。舀取天赐美酒,倾注于地窖。饮月露洗涤心胸,食朝霞滋养容颜。将客人与主人融为一体,使妇女们和睦相处。知道这里没有盗贼,于是砸毁门板、折断门闩。心如明镜向外映照天地,包容万物而内观本心。清晨治理废井汲水,夜晚百泉涌流归还。坚守至静之境以修养自我,如鱼雀顺应时势跃动盘桓。回去吧,愿在此地终老余生。祖辈留下的旧屋尚在,若舍弃此处还能何求?海南漠北皆是天地,往来其间无忧无虑。奇人赠我一句箴言,无关《周易》卦象或《洪范》九畴。饥饿时需粮充饥,渡河后便无需舟船。忽觉人与耕牛皆逝,唯余乔木山丘长存。惊觉六种才能皆未成,唯从本源溯流而返。遥望故园欲求安歇,何必中途三度停息。罢了,我此生归宿自有天时,我本无刻意去留。且随你心意去往何方,岂能因效法庄子而放弃追随安期生。若说庄稼终将枯萎,便不灌溉不耕种。效法陶渊明的高雅洒脱,唱和百篇新作之诗。写下《归去来》般清雅诗篇,我必是陶公转世无疑。

逐句剖析

"归去来兮":回去吧,

"吾方南迁安得归":可我正被贬向南方,怎能归去。

"卧江海之澒洞":躺在这浩渺的江海波涛间,

# 澒洞:弥漫无际。亦作“洪洞”“鸿洞”。,卧江海:即浮海避世之意,旧时指隐士居之处。

"吊鼓角之凄悲":听着凄凉的战鼓号角声独自伤怀。

# 鼓角:鼓和角,古代军中用以报时、警众或发号施令。,吊:悬挂。

"迹泥蟠而愈深":我如困在淤泥中的蛟龙越陷越深,

# 迹泥蟠而愈深:盘曲于泥坑的痕迹愈来愈深。泥蟠:盘曲于泥坑。

"时电往而莫追":时光如闪电般逝去无法追回。

"怀西南之归路":心中思念着西南方的归乡路,

# 西南:指东坡先生故乡四川眉山。

"梦良是而觉非":梦中清晰可见,醒来却成虚幻。

"悟此生之何常":终于明白人生本无常,

"犹寒暑之异衣":就像换季时更替冬夏的衣裳。

"岂袭裘而念葛":怎会穿着皮袄还惦记单衣,

# 葛:丝麻织品,夏衣。,裘:皮衣。

"盖得觕而丧微":追求粗陋的东西反而失去了更珍贵的东西。

"我归甚易":我的归隐其实容易,

"匪驰匪奔":无需奔波追逐。

"俯仰还家":只需俯仰之间便能回到家中,

"下车阖门":下车闭门自成天地。

"藩垣虽缺":篱笆墙虽已残缺,

# 藩垣虽缺:篱笆与围墙虽然亏损。缺:空缺;亏损。

"堂室故存":屋舍依旧完好。

"挹吾天醴":舀取天赐美酒,

# 醴:甜酒。,挹:汲取。

"注之窪尊":倾注于地窖。

# 窪尊:地窖。窪,一作“洼”。

"饮月露以洗心":饮月露洗涤心胸,

"餐朝霞而眩颜":食朝霞滋养容颜。

"混客主而为一":将客人与主人融为一体,

"俾妇姑之相安":使妇女们和睦相处。

# 妇姑:泛指妇女们。,俾:使。

"知盗窃之何有":知道这里没有盗贼,

"乃掊门而折关":于是砸毁门板、折断门闩。

"廓圜镜以外照":心如明镜向外映照天地,

# 廓:指清。

"纳万象而中观":包容万物而内观本心。

"治废井以晨汲":清晨治理废井汲水,

"滃百泉之夜还":夜晚百泉涌流归还。

"守静极以自作":坚守至静之境以修养自我,

"时爵跃而鲵桓":如鱼雀顺应时势跃动盘桓。

# 桓:大也。,鲵:雌鲸。,爵:通“雀”。

"归去来兮":回去吧,

"请终老于斯游":愿在此地终老余生。

"我先人之敝庐":祖辈留下的旧屋尚在,

# 敝庐:破房。

"复舍此而焉求":若舍弃此处还能何求?

# 舍:舍弃。

"均海南与漠北":海南漠北皆是天地,

# 漠北:一作“汉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

"挈往来而无忧":往来其间无忧无虑。

# 挈:提携;带领。

"畸人告予以一言":奇人赠我一句箴言,

# 畸人:不合于世俗的异人。

"非八卦与九畴":无关《周易》卦象或《洪范》九畴。

# 九畴:九种法则。指古代传说中禹治洪水时,天帝赐给他九种治理天下的大法。,八卦:《周易》中的乾、坤、震、巽、坎、离、艮、兑。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方饥须粮":饥饿时需粮充饥,

"已济无舟":渡河后便无需舟船。

"忽人牛之皆丧":忽觉人与耕牛皆逝,

"但乔木与高丘":唯余乔木山丘长存。

"警六用之无成":惊觉六种才能皆未成,

"自一根之返流":唯从本源溯流而返。

"望故家而求息":遥望故园欲求安歇,

"曷中道之三休":何必中途三度停息。

# 三休:多次停止。,曷:疑问词,为什么。

"已矣乎":罢了,

"吾生有命归有时":我此生归宿自有天时,

"我初无行亦无留":我本无刻意去留。

"驾言随子听所之":且随你心意去往何方,

"岂以师南华而废从安期":岂能因效法庄子而放弃追随安期生。

"谓汤稼之终枯":若说庄稼终将枯萎,

"遂不溉而不耔":便不灌溉不耕种。

"师渊明之雅放":效法陶渊明的高雅洒脱,

"和百篇之新诗":唱和百篇新作之诗。

"赋归来之清引":写下《归去来》般清雅诗篇,

"我其后身盖无疑":我必是陶公转世无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陶归去来兮辞并序》是苏轼贬谪海南儋州时期的代表作。此文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蓝本,抒写作者身处天涯海角的复杂心境:既试图通过效仿陶渊明归隐田园、追随庄子“无何有之乡”的逍遥境界来消解政治苦闷,又因现实困境难以真正遁入仙境,最终选择在诗文中与陶渊明隔空对话。全文以浪漫笔法展现精神求索之路,既有“梦中归返故园”的虚幻寄托,也有“遍和陶诗百篇”的实践行动,折射出苏轼在儒家的济世理想与道家的超脱哲思之间的徘徊,以及在贬谪生涯中寻求安顿身心的深层挣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圣四年(1097),六十二岁的苏轼遭宰相章惇排挤,被贬至海南昌化军(今儋州)。面对瘴疠之地、年迈体衰与红颜知己王朝云病逝的连番打击,他却在贬所三年间完成两大文化壮举:不仅遍和陶渊明诗作124首,更修订完成自黄州时期便潜心著述的《易传》《书传》《论语说》等学术巨著。身处天涯绝境,苏轼虽自叹“吾方南迁安得归”,却以“此心安处是故乡”的豁达消解乡愁,将儋州视作精神归处。他重读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以“师渊明之雅放”的姿态,借《和陶归去来兮辞》与古人神交,在庄周逍遥游的幻梦与陶潜躬耕田园的实境间往复求索,最终以诗文明心见性,在儒道思想碰撞中构筑起超越贬谪苦难的精神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辞赋体作品。全文描绘了苏轼晚年贬谪海南儋州时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探索,体现了他在逆境中以陶渊明为镜、以老庄哲学为舟,寻求心灵超脱的旷达境界。这是一首写士大夫精神突围的辞赋,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归隐意象与庄子“无何有之乡”的逍遥理想,以“梦中归乡”“海外终老”等虚实交织的场景,写出了贬谪文人在现实绝境中的矛盾与觉醒——既流露“吾方南迁安得归”的漂泊之苦,又彰显“此心安处是故乡”的自我救赎,最终以“遍和陶诗百篇”的文化实践,在儒道思想交融中完成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叩问。

2. 写作手法

比喻:以“寒暑之异衣”比喻人生无常,暗示贬谪生涯的漂泊不定;“饮月露以洗心,餐朝霞而眩颜”以浪漫意象比喻超脱尘俗的精神净化,暗合道家“餐霞饮露”的隐逸追求。化用: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归去来兮”的归隐宣言,同时融入庄子“无何有之乡”的逍遥哲学,形成双重文化寄托。虚实相生:通过“梦中归乡”的虚境与“海南终老”的实境对比,展现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梦中“怀西南之归路”是故园之思,醒后“觉非”则是贬谪现实的无奈。“乔木与高丘”等意象虚实相生,既指儋州荒僻的生存环境,又隐喻精神高地的孤独守望。首尾呼应:开篇“归去来兮,吾方南迁安得归”与结尾“赋归来之清引,我其后身盖无疑”形成回环,既模仿陶渊明原作的结构,又点明“以诗文明志”的创作意图。用典:全篇中作者多次用典,如“爵跃”“鲵桓”运用的是《庄子》的典故,表达诗人归隐之后的欣喜与委顺外物而自得的心情。“曷中道之三休”中“三休”化用的是贾谊“三休台”的典故,原指楚王炫耀高台。作者在此处反向用典,批判现实,讽刺追逐功名就像爬三休台一样徒劳,提醒人们莫为虚名所累。“方饥须粮”至“自一根之反流”六句中三处用佛典“渡河弃筏”“人牛俱亡”“六用不行”体现诗人追求精神的解脱。“汤稼”语出嵇康的《养生论》,此处作者将《养生论》中“汤世耕作”的积极寓意解构为“不溉不耔”的自然哲学,逆向思维凸显追求任真自然的态度。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诗人以贬谪之身寻求精神归隐。开篇以“迹泥蟠而愈深,时电往而莫追。”自述仕途如陷泥淖,二十余年历尽困顿,时光飞逝更坚定其归隐之心。此刻身处“天水无际”的海南,虽无法归乡却未放弃归隐理想。结尾四句以豁达视角突破地理限制:人生如四季更衣般无常,何必拘泥环境是否故乡?既已失去选择居所的自由,与其空念蜀道归途,不如像顺应寒暑换衣般接受现实。这种“冬裘夏葛”的智慧,为后文的精神超脱奠定基础。第二段承接前段思想,诗人展现“心远地自偏”的归隐之乐。只需转变心境,儋州即是桃源,俯仰之间便能构筑精神家园。“藩垣虽缺”六句描绘归隐日常:修补竹篱、采摘药草,与渔樵共饮,自酿新酒,展现随遇而安的生活情趣。末二句化用《庄子》典故:“爵跃”状如雀跃的欢欣,“鲵桓”喻顺应外物的从容,生动展现挣脱束缚后的自在心境。第三段通过虚构的“畸人”形象展开哲理探讨。这位智者教导诗人:精神解脱不依赖世俗规范(“非八卦与九畴”),当如渡河弃筏般超越形式。援引佛典《金刚经颂》《牧牛图》《楞严经》,强调破除执念、回归本心的要义。“三休”典故反讽功名虚妄,唯有放下对旧居的执念,方能获得心灵永息。这段将儒释道思想熔铸,展现诗人对精神自由的深刻领悟。第四段直面生命有限却彰显超然气度。“生世行留皆云烟”的认知,使诗人超越悲喜执着。结尾以愿随畸人求佛理,师法庄子悟道心,效仿安期得长生,展现多元的精神追求。将“汤稼”典故翻出新意:与其汲汲营营如焦土之禾,不如顺应天性“不溉不耔”。最终以对陶渊明的极致推崇收束,自许为陶公转世,既表露追慕先贤的雅志,更彰显欲达“任真自然”至高境界的决心。

4. 作品点评

苏轼的《和陶归去来辞》是北宋文人“和陶诗”的典范之作,也是中国贬谪文学中“心隐”主题的集大成者。全篇以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为精神蓝本,却在创作路径上另辟蹊径,将传统归隐文学的“身归田园”升华为“心归自然”的哲学命题,通过“归去来”要获得顺己的人生,在这一点上,原作与和作取得了强烈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追和子由去岁试举人洛下所寄九首暴雨初晴楼》

下一篇:宋·苏轼《风水洞二首和李节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