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亭石塔东峰上":高耸的石塔矗立在东峰之上,
"此老初来百神仰":这位高僧初来此地,引得众神敬仰。
"虎移泉眼趁行脚":老虎移动泉眼,追随高僧的足迹,
"龙作浪花供抚掌":龙掀起浪花,仿佛在为高僧鼓掌。
"至今游人盥濯罢":至今,游人们在泉边洗漱完毕,
# 盥:一作灌。
"卧听空阶环玦响":躺下来倾听空阶上泉水如环佩般的声音。
"故知此老如此泉":因此知道这位高僧就像这泉水一样,
"莫作人间去来想":不要再去思考人世间的来去纷扰。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白描:如“亭亭石塔东峰上”和“卧听空阶环玦响”,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虎跑泉的实景与游人的感受,不加雕饰却形象鲜明。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虎跑泉的传说与实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借“故知此老如此泉”表达了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动静结合:诗中“卧听空阶环玦响”以动衬静,通过泉水的声音展现了环境的清幽与灵动的美感。
2. 分段赏析
“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两句以巍峨的石塔起兴,暗喻苏轼的高洁品格。“亭亭”二字既状石塔之挺拔,又象征诗人的孤高;“百神仰”运用夸张与拟人手法,将苏轼初至虎跑泉时的影响力渲染得极具神话色彩,仿佛连天地神灵都为之敬仰,凸显了诗人在自然与人文间的精神高度。“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两句以奇崛的想象描绘泉景。诗人借助虎、龙等神话意象,将泉水的流动幻化为虎移泉眼的灵动与龙翻浪花的壮观,“趁行脚”赋予泉水动态的生命力,“供抚掌”则以拟人手法展现自然与诗人的互动,使静态的泉水充满了活泼的意趣,体现了苏轼诗歌一贯的豪迈与奇谲风格。“至今游人盥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两句转向对游人体验的刻画。“灌濯罢”勾勒出游人濯足泉边的惬意场景,“卧听空阶环玦响”以声写静,将泉声比作玉佩相击的清脆之音,通过听觉感受烘托出环境的清幽。“空阶”二字更添寂寥之意,使画面在宁静中蕴含悠远的禅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声响的细腻捕捉与诗意转化。“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两句收束全诗,将苏轼与虎跑泉相喻。“此老如此泉”以泉之永恒喻诗人精神之不朽,“莫作人间去来想”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哲思。诗人借泉言志,将个人的生命感悟融入对泉的赞美中,使诗歌的意境从具体的景物描写升华到对人生境界的思考,体现了苏轼诗歌情理交融的深刻特质。
上一篇:宋·苏轼《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
下一篇:宋·苏轼《题灵峰寺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