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pǎo
quá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tíng
tíng
shí
dōng
fēng
shàng
lǎo
chū
lái
bǎi
shén
yǎng
quán
yǎn
chèn
xíng
jiǎo
lóng
zuò
làng
huā
gōng
zhǎng
zhì
jīn
yóu
rén
guàn
zhuó
tīng
kōng
jiē
huán
jué
xiǎng
zhī
lǎo
quán
zuò
rén
jiān
lái
xiǎng

译文

高耸的石塔矗立在东峰之上,这位高僧初来此地,引得众神敬仰。老虎移动泉眼,追随高僧的足迹,龙掀起浪花,仿佛在为高僧鼓掌。至今,游人们在泉边洗漱完毕,躺下来倾听空阶上泉水如环佩般的声音。因此知道这位高僧就像这泉水一样,不要再去思考人世间的来去纷扰。

逐句剖析

"亭亭石塔东峰上":高耸的石塔矗立在东峰之上,

"此老初来百神仰":这位高僧初来此地,引得众神敬仰。

"虎移泉眼趁行脚":老虎移动泉眼,追随高僧的足迹,

"龙作浪花供抚掌":龙掀起浪花,仿佛在为高僧鼓掌。

"至今游人盥濯罢":至今,游人们在泉边洗漱完毕,

# 盥:一作灌。

"卧听空阶环玦响":躺下来倾听空阶上泉水如环佩般的声音。

"故知此老如此泉":因此知道这位高僧就像这泉水一样,

"莫作人间去来想":不要再去思考人世间的来去纷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虎跑泉》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以虎跑泉为主题,描绘了泉水的传说与实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诗中,“亭亭石塔东峰上”开篇点明地点,营造出幽静的氛围;“虎移泉眼趁行脚”则引入神话传说,赋予泉水神秘的色彩。后两句写游人观赏泉水的情景,通过“卧听空阶环玦响”展现了泉水的清幽与灵动。结尾“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升华主题,借泉水喻人生,表达了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白描:如“亭亭石塔东峰上”和“卧听空阶环玦响”,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虎跑泉的实景与游人的感受,不加雕饰却形象鲜明。借景抒情:通过描绘虎跑泉的传说与实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同时借“故知此老如此泉”表达了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向往。动静结合:诗中“卧听空阶环玦响”以动衬静,通过泉水的声音展现了环境的清幽与灵动的美感。

2. 分段赏析

“亭亭石塔东峰上,此老初来百神仰”两句以巍峨的石塔起兴,暗喻苏轼的高洁品格。“亭亭”二字既状石塔之挺拔,又象征诗人的孤高;“百神仰”运用夸张与拟人手法,将苏轼初至虎跑泉时的影响力渲染得极具神话色彩,仿佛连天地神灵都为之敬仰,凸显了诗人在自然与人文间的精神高度。“虎移泉眼趁行脚,龙作浪花供抚掌”两句以奇崛的想象描绘泉景。诗人借助虎、龙等神话意象,将泉水的流动幻化为虎移泉眼的灵动与龙翻浪花的壮观,“趁行脚”赋予泉水动态的生命力,“供抚掌”则以拟人手法展现自然与诗人的互动,使静态的泉水充满了活泼的意趣,体现了苏轼诗歌一贯的豪迈与奇谲风格。“至今游人盥濯罢,卧听空阶环玦响”两句转向对游人体验的刻画。“灌濯罢”勾勒出游人濯足泉边的惬意场景,“卧听空阶环玦响”以声写静,将泉声比作玉佩相击的清脆之音,通过听觉感受烘托出环境的清幽。“空阶”二字更添寂寥之意,使画面在宁静中蕴含悠远的禅意,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声响的细腻捕捉与诗意转化。“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间去来想”两句收束全诗,将苏轼与虎跑泉相喻。“此老如此泉”以泉之永恒喻诗人精神之不朽,“莫作人间去来想”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哲思。诗人借泉言志,将个人的生命感悟融入对泉的赞美中,使诗歌的意境从具体的景物描写升华到对人生境界的思考,体现了苏轼诗歌情理交融的深刻特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和陶田舍始春怀古二首》

下一篇:宋·苏轼《题灵峰寺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