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茨破不补":茅草屋顶破败不修补,
"嗟子乃尔贫":叹你竟贫寒至此境。
"菜肥人愈瘦":青菜长势喜人,人却饿得瘦骨嶙峋,
"灶闲井常勤":灶台冷清无烟火,井绳磨损勤打水声。
"我欲致薄少":我欲赠你微薄钱粮,
"解衣劝坐人":解衣邀你席地而坐暂忘愁情。
"临池作虚堂":池边搭起空荡茅堂,
"雨急瓦声新":急雨敲瓦,清音洗耳新。
"客来有美载":客至携来美酒佳肴,
"果熟多幽欣":瓜果熟透满园欢欣。
"丹荔破玉肤":丹荔绽开如玉的果皮,
"黄柑溢芳津":黄柑汁水满溢甜香沁心。
"借我三亩地":若肯借我三亩薄田,
"结茅为子邻":定结草庐与你比邻。
"鴃舌倘可学":纵使黎人土话艰涩难学,
"化为黎母民":也愿化作五指山下黎母一民!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全诗介绍了苏轼贬谪海南时的贫困生活,描绘了“茅茨破不补”的破败茅屋、“菜肥人愈瘦”的生存悖论,以及“灶闲井常勤”的辛劳而无获的日常场景,展现底层生活的真实困境;体现了“菜肥人愈瘦”的尖锐矛盾——物质丰盈(菜园茂盛)与生存困顿(人因饥饿消瘦)的荒诞对比,暗讽社会不公与贬谪生涯的无奈;营造了“雨急瓦声新”的清新意境与“丹荔破玉肤,黄柑溢芳津”的鲜活画面,以岭南风物的生机野趣(荔枝如玉、柑橘流香)反衬贫瘠中的诗意栖居;表达了“借我三亩地,结茅为子邻”的隐逸理想——愿与自然为邻,归耕田园,最终以“化为黎母民”的决然姿态,宣告对海南本土文化的主动融入,展现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超脱精神。
2. 写作手法
白描:“茅茨破不补,嗟子乃尔贫”以简笔勾勒茅屋残破、家徒四壁的贫困场景,不加修饰而画面自现;“灶闲井常勤”通过“灶闲”(无米下锅)与“井常勤”(频繁打水)的细节对比,暗写劳而无获的生存悖论。对比:“菜肥人愈瘦”以菜园丰饶与人的消瘦形成尖锐对比,既写实又暗讽物质与生存的失衡;“鴃舌倘可学”以海南方言(鴃舌)的艰涩难学,反讽自身贬谪海南的荒诞处境,却以“化为黎母民”的豁达消解苦涩。比喻:“丹荔破玉肤”以“玉肤”比喻荔枝果肉的莹白剔透,赋予寻常水果以贵族化的审美意趣;“黎母民”借代海南黎族百姓,隐喻苏轼对融入本土、超脱宦海的身份重构。
上一篇:宋·苏轼《荆州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轼《虎跑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