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塘风景古来奇":钱塘江风景从古至今都可称为奇丽,
# 奇:奇丽。
"太守例能诗":按照惯例,太守都能用诗词表情达意。
# 太守例能诗:傅干注:“白乐天(居易)为杭州太守,善诗。初,乐天为苏守,刘禹锡以诗寄乐天云:‘苏州太守(当作“刺史”)例能诗,西掖吟(当作“今”)来替左司。’”例:惯例。
"先驱负弩何在":我这个背负弓弩的先驱在哪里,
# 先驱负弩:指在前面迎候的官员。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天子以为然,乃拜相如为中郎将,建节往使。……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负弩,背着硬弓。弩,用机械发射的弓。
"心已誓江西":我的心已飞到钱塘江以西。
# 誓江西:誓江作浙江,这里指钱塘江。西,向西面飞,此处活用为动词。
"花尽后":春花落尽之后,
# 尽:落尽。
"叶飞时":绿叶翻飞之时。
"雨凄凄":细雨凄凄。
"若为情绪":眼下我正怀着怎样的一腔情绪,
# 若为情绪:等于说何以为情,或难以为情。按此句与后二句为倒文,应当依照“更问新官,向旧官啼,若为情绪”这一语序来解释。
"更问新官":怎敢面对新官,
# 更问新官:“更问”二句:原南朝陈代乐昌公主诗:“此日何迁次,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方验作人难。”按“新官”指后夫隋越国公杨素,“旧官”指前夫陈太子舍人徐德言。此二句互文,“新官”“旧官”前后互相包涵。“向旧官啼”,当是“新官对旧官,笑啼俱不敢”的省文。新官:指后夫隋越国公杨素。
"向旧官啼":向着旧官的背影哭哭啼啼。
# 旧官:指前夫陈太子舍人徐德言。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词。借钱塘江的秀丽风光、迎接新任太守的想象场景及当下萧瑟的秋景,写出了对风景的赞誉、对人物的评说,以及送旧迎新时词人内心难堪的情绪。
2. 写作手法
用典:“太守例能诗”化用唐诗“苏州刺史例能诗”。原典赞苏州刺史善诗,苏轼移用于杭州新旧太守(陈襄、杨绘),因二人皆具诗才,借典自然勾连地方文脉与长官风雅,既暗赞友人诗艺,又让“钱塘风景奇”添人文厚度,使景与情、地与人借典故交融。“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化用乐昌公主破镜典故。原典是夫妻离散后凭镜重圆的悲情,苏轼改造为“杭妓迎新送旧”的诙谐场景——借官妓先导的风习,把庄重典故扭转为同僚间的亲昵打趣,以“戏仿”消解离愁沉重,让友谊在典故翻新中尽显,使情感表达更灵动。虚实结合:上片前两句实写杭州风景与太守诗才,后两句“先驱负弩何在,心已誓江西”为虚笔。因杨绘取道苏州赴杭,词人虚拟“心向江西迎候”的心理场景,不写车马喧嚣的实象,单以“心誓”的虚写,把对新太守的期待、同僚间的热络,化作抽象情思的具象投射,虚实相生间,让迎候场景突破现实,凭想象延展生动气韵。借景抒情:下片“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以花谢、叶落、雨寒的秋景实写,渲染萧瑟氛围。借自然衰飒之象,暗合送旧迎新的人事更迭——旧僚将去的怅惘、新守未至的空落,都浸在这秋景里。以景载情,让离愁别绪不直白诉说,随秋雨、落叶自然漫漶,使情感表达含蓄深沉,贴合古典词境的韵味。
3. 分段赏析
上片“钱塘风景古来奇,太守例能诗”,起笔即拈出钱塘地脉灵秀,“奇”字笼括湖山胜概——自秦汉以降,这一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本就招惹骚人墨客搁笔题咏。“太守例能诗”化用唐贤旧句(暗合“苏州刺史例能诗”遗意),恰合陈襄、杨绘二公风雅襟怀,将湖山钟秀与使君吐纳连缀:杭州文脉流衍,便在“风景养人,人赋风景”的互文中悄然铺展,为词章先敷一层人文晕染,叫湖山胜景不单是自然造化,更成了诗性人格的映照。“先驱负弩何在,心已誓江西”,前句以问语留白,暗合“迓新守”之仪轨——往昔郡县迎候长吏,自有前驱负弩导从,可此时新守未至,旧僚的期待便凝在这声追问里。后句“心誓江西”,因杨绘赴杭取道姑苏,词人遂虚拟“心驰江西迎候”之境,将抽象盼顾,化作具象“心之奔赴”。此般虚实相生,不写车马喧嚣,单以“心誓”二字,便将僚友间的热切期许、杭州官民的殷殷盼顾,都融在这一意想奔赴里,简笔勾勒中,迎候场景的灵动气韵已见。下片“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三句连缀成幅秋景特写:“花尽”标举繁华销歇,“叶飞”彰显时序催逼,“雨凄凄”更添氛围苍凉。三者层层递进,将自然衰飒之象叠合,恰似送旧迎新之际,旧僚的怅惘、新守未至的空落,都浸在这秋雨寒色里。以景造境,让人事更迭的幽微心绪,与自然节序的苍凉况味交融,不着一“情”字,却叫离愁别绪漫开来。“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化用乐昌公主破镜典故,却翻出谐趣——唐宋官妓迎送风习本是常例,词人偏截取“官妓面对新旧太守”这一断面,以“若为情绪”假想其尴尬:旧僚将去,新守方来,恰似破镜难圆又逢重圆,可于官妓而言,哪有什么“前夫后夫”?不过是职分所在。这一翻扭,把本可庄重的典故,化作诙谐调侃,将深沉离愁包裹在戏语里。既贴合当时风习,又暗藏对陈、杨二公的亲昵打趣,叫情感在“庄与谐”的对冲中,层次愈见丰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紧扣送旧官、迎新官的主题展开,运用用典的修辞手法。既描绘了优美景致,又对人物作出评价,并深入刻画人物心理。作为应酬之作,其语言表达诙谐有趣,且全无奉承之意。
# 苏轼没有打起笑脸去“问新官”,而是满怀离愁“向旧官啼”。这也反映了苏轼重友情而轻仕进的生活态度。
现代潍坊学院教授于培杰《苏东坡词选》
上一篇:宋·苏轼《乌夜啼·寄远》
下一篇:宋·苏轼《减字木兰花·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