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寻挂云阙":高耸的山峰仿佛挂上了云端的楼阁,
"十顷含风湾":广阔的水面在风中泛起波纹,宛如一片十顷大的水湾。
"开门弄清泚":打开门,清新的溪水在眼前流淌,
"照见双铜镮":清澈的水面倒映出门上的双铜环。
# 镮:一作“钚”“环”。
"池台半禾黍":池边的亭台荒废,长满了庄稼,
"桃李余榛菅":曾经的桃李园也变得荒芜,杂草丛生。
# 榛菅:丛生的茅草。
"无人肯回首":没有人愿意回头留恋,
"日暮车班班":傍晚时分,车马纷纷离去。
# 班班:一作“斑斑”。络绎不绝。
"史君非世人":史君(指地方长官)不是凡人,
"心与古佛闲":他的心境如同古佛般清闲。
"时要声利客":他时常邀请那些追名逐利的人,
# 要:一作“邀”。
"来洗尘埃颜":来到这里洗净他们的尘世俗颜。
"新亭在东阜":新建的亭子坐落在东边的山岗上,
"飞宇临通阛":飞檐高耸,俯瞰着热闹的街市。
# 临:一作“凌”。
"古甃磨翠壁":古老的石壁被磨得光滑,如同翠绿的屏风,
"霜林散烟鬟":秋霜中的树林,像散开的发髻一般美丽。
"孤云抱商丘":孤云环绕着商丘,
"芳草连杏山":芳草连绵不绝,延伸到杏花山。
"俯仰尽法界":抬头仰望,整个世界尽收眼底,
# 法界:佛教语。通常泛称各种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
"逍遥寄人寰":在这人间,可以自在逍遥。
"亭亭妙高峰":高耸的妙高峰亭亭玉立,
"了了蓬艾间":清晰可见,仿佛就在蓬蒿之间。
"五老压彭蠡":五老峰压着彭蠡湖,
# 五老:庐山五老峰的省称。五老峰位于庐山东南对都阳湖。
"三峰照潼关":三峰倒映在潼关的水面上。
# 三峰:指华山的莲花、毛女、松桧三山峰。
"均为拳石小":这些山峰虽然只是小小的石头,
"配此一掬悭":但与这清泉相配,显得格外珍贵。
"烦公为标指":烦请史君为我指点迷津,
"免使勤跻攀":免得我费力攀爬。
# 跻攀:攀登。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夸张:如“千寻挂云阙,十顷含风湾”,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妙峰亭的高耸入云和视野的开阔,突出了妙峰亭的壮丽与宏伟,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动静结合:诗中既有静态的描写,如“古甃磨翠壁,霜林散烟鬟”,又有动态的描写,如“时要声利客,来洗尘埃颜”。动静结合的手法使画面更加生动,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对比:苏轼在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无人肯回首,日暮车班班”与“使君非世人,心与古佛闲”形成对比,突出了使君超脱世俗的高洁品格,同时也反映了世俗的喧嚣与使君内心的宁静。虚实相生:诗中既有对妙峰亭及周边景色的实写,如“新亭在东阜,飞宇凌通阛”;也有对意境的虚写,如“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虚实相生的手法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苏轼通过对妙峰亭及周围景色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之情。例如,“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然。拟人:如“孤云抱商丘”中的“抱”字,赋予了孤云以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自然景物更具生动性和情感色彩。
上一篇:宋·苏轼《闻潮阳吴子野出家》
下一篇:宋·苏轼《送黄师是赴两浙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