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n
cháo
yáng
chū
jiā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shào
nián
gài
xiá
yán
mèng,
kòu
mén
zhī
huǎn
qiān
jīn
sàn
jìn
bái
shǒu
kōng
liè
shì
tàn
nián
lǎo
bēi
zhēn
tuō
yóu
huàn
zuò
guān
shěn
wài
zhāo
shàng
yuàn
lǎo
líng
shān
zhái
shì
shì
chán
xīn
jiǔ
kōng
shì
jiān
chū
shì
jiān
dào
liǎng
yīng
gǎo
yào
chú
zhàng
shēng
shě
zhì
fěi
shí
dāng
wéi
shī
zi
hǒu
nán
běi

译文

我从前在少年的时候,气概超过了乡里的侠客。(他)自己说像剧孟一样,有人敲门就知道对方是有急事相求。(曾经的)千金已经全部散掉,头发白了的时候家里只剩下四面空墙。有志之士感叹到了暮年,就像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槽边一样悲伤。妻子儿女就像破旧的鞋子一样,摆脱抛弃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人的身体尚且如同虚幻的所在,何况衣服帽子这些身外之物呢。有朝一日发起出家的决心,希望在灵山中终老。世间的事情你吴子野是怎么看待的呢,你的禅心已经长久地处于空寂的状态了。在世间和超脱世间,这两条道路不能同时兼得。所以应该进入到修行的状态,旧有的习气要去除掉。大丈夫生来不容易,对于取舍的志向坚定如磐石。应当发出如狮子吼般的弘扬佛法,佛法是没有南北之分的。

逐句剖析

"予昔少年日":我从前在少年的时候,

"气盖里闾侠":气概超过了乡里的侠客。

"自言似剧孟":(他)自己说像剧孟一样,

"叩门知缓急":有人敲门就知道对方是有急事相求。

"千金已散尽":(曾经的)千金已经全部散掉,

"白首空四壁":头发白了的时候家里只剩下四面空墙。

"烈士叹暮年":有志之士感叹到了暮年,

"老骥悲伏枥":就像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槽边一样悲伤。

"妻孥真敝履":妻子儿女就像破旧的鞋子一样,

"脱弃何足惜":摆脱抛弃又有什么值得可惜的。

"四大犹幻座":人的身体尚且如同虚幻的所在,

"衣冠矧外物":何况衣服帽子这些身外之物呢。

"一朝发无上":有朝一日发起出家的决心,

"愿老灵山宅":希望在灵山中终老。

"世事子如何":世间的事情你吴子野是怎么看待的呢,

"禅心久空寂":你的禅心已经长久地处于空寂的状态了。

"世间出世间":在世间和超脱世间,

"此道无两得":这两条道路不能同时兼得。

"故应入枯槁":所以应该进入到修行的状态,

"习气要除拂":旧有的习气要去除掉。

"丈夫生岂易":大丈夫生来不容易,

"趣舍志匪石":对于取舍的志向坚定如磐石。

"当为狮子吼":应当发出如狮子吼般的弘扬佛法,

"佛法无南北":佛法是没有南北之分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闻潮阳吴子野出家》是宋代诗人苏轼创作的诗作。此诗开篇回忆往昔自己少年时意气风发,豪情盖过乡里豪杰,又自述散尽千金后暮年的落魄。接着写吴子野毅然出家,将妻子儿女视为敝履,超脱世俗,一心向佛,禅心空寂。诗中还表达出苏轼对世间与出世间之道的思考,认为二者难以兼得,劝勉吴子野要去除习气。全诗以质朴而有力的笔触,展现了吴子野出家这一事件,以及苏轼对其行为的理解与感慨,既有对人生境遇的喟叹,又有对佛道修行的探讨,体现了苏轼开阔的思想境界与对友人选择的尊重,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自言似剧孟”,诗人以西汉著名游侠剧孟自比,来展现自己年轻时的侠肝义胆与豪迈气概。“老骥悲伏枥”出自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苏轼借此表达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借物抒情:“老骥悲伏枥”借“老骥伏枥”这一形象,抒发了诗人对暮年的悲叹以及对往昔豪情的怀念,借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对比:“世间出世间,此道无两得”把世间的生活与出世间追求佛法的生活相对比,强调二者不可兼得,凸显出选择出家修行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扇》

下一篇:宋·苏轼《南都妙峰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