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òng
biǎo
chéng
liù
zhī
chǔ
zhōu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jiǒng
jiǒng
míng
zhū
zhào
shuāng
dāng
nián
sān
lǎo
chéng
shí
rén
xià
dào
jiū
zhàng
shǐ
yíng
mén
dào
shí
jiē
ér
tóng
kuáng
zǒu
cóng
rén
jiàn
huáng
shì
guò
bái
xiá
quán
chuí
yòu
shí
tóu
shān
gāo
àn
sōng
zhū
sūn
xiāng
féng
wàn
wài
xiào
wèi
jiě
qiān
yōu
fāng
jùn
shān
yáng
láo
shǒu
shēng
fēng
xiè
dāo
zhèng
hán
háo
wēi
bìng
yǎn
hūn
huā
kùn
shū
jiào
yìn
shòu
nián
sǎo
fén
dāng
yǒu
gōng
chéng
tóu
bái
zǎo
guī
lái
gòng
jiè
huā
zuò
hán
shí

译文

你明亮的才华如明珠,映照着我们的情谊似双璧。当年我们三人意气风发,名动一方。乡亲们见我们手持象征尊贵的鸠杖,纷纷让路。刺史亲自出门相迎,恭敬地脱下官鞋示礼。那时你我都是孩童,奔跑嬉戏,追逐着梨栗争抢。年少时如健壮小牛般活力四射,可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徒留唏嘘。如今楚州的醴泉寺古树垂挂橘柚,石头山上松栎苍茫成荫。你我万里重逢,纵使相视一笑,也难消半生积郁的愁绪。你刚得任楚州太守,治政娴熟如风,已不必再劳烦案牍刀笔。我却在紫微阁中执笔为文,老眼昏花,困于起草繁重公文。莫让官印绶带牵绊余生,他日终要辞官归乡,祭扫先祖坟茔。待功成名就、白发满头时,望你早早归来,与我共赏梨花,再叙寒食清明之乐。

逐句剖析

"炯炯明珠照双璧":你明亮的才华如明珠,映照着我们的情谊似双璧。

# 炯炯:形容心意甚明。

"当年三老苏程石":当年我们三人意气风发,名动一方。

"里人下道避鸠杖":乡亲们见我们手持象征尊贵的鸠杖,纷纷让路。

# 鸠杖:杖头上刻有鸠形的杖。,下道:间道,小路。,里人:里中主事者,犹“里尹”、“里宰”。

"刺史迎门倒凫舄":刺史亲自出门相迎,恭敬地脱下官鞋示礼。

# 倒凫舄:倒履迎。古人家居,脱鞋席地而坐。客人来,急于出迎,把鞋子倒穿。

"我时与子皆儿童":那时你我都是孩童,

"狂走从人觅梨栗":奔跑嬉戏,追逐着梨栗争抢。

"健如黄犊不可恃":年少时如健壮小牛般活力四射,

"隙过白驹那暇惜":可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徒留唏嘘。

# 白驹:《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间,若白驹之过郤,忽然而已。”引申即以白驹指光阴。,隙:空,间。

"醴泉寺古垂橘柚":如今楚州的醴泉寺古树垂挂橘柚,

"石头山高暗松栎":石头山上松栎苍茫成荫。

"诸孙相逢万里外":你我万里重逢,

"一笑未解千忧积":纵使相视一笑,也难消半生积郁的愁绪。

"子方得郡古山阳":你刚得任楚州太守,

# 山阳:言楚州。,子:指程六。

"老手生风谢刀笔":治政娴熟如风,已不必再劳烦案牍刀笔。

# 刀笔:刀、笔都是书写工具。古代记事,最早是用刀刻于龟甲或竹木简;有笔以后,用笔书写在简帛上,故刀笔合称。,生风:一作风生,喻美于言谈。,老手:久作某种事情的熟手。

"我正含毫紫微阁":我却在紫微阁中执笔为文,

# 紫微阁:即紫阁。唐开元间改中书省为紫徽省,中书令为紫微令,后因称宰相府第为紫阁。苏轼时为中书舍人。,含毫:含笔于口中。比喻构思为文或作画。

"病眼昏花困书檄":老眼昏花,困于起草繁重公文。

# 檄:古代官方文书用木简,长尺二寸,多作征召、晓喻、申讨等用。若有急事,则插上羽毛,称为羽檄。后泛称这类官方文书为檄。

"莫教印绶系余年":莫让官印绶带牵绊余生,

# 余年:暮年,晚年。,印绶:印,官印。绶,系印的丝带。

"去扫坟墓当有日":他日终要辞官归乡,祭扫先祖坟茔。

"功成头白早归来":待功成名就、白发满头时,望你早早归来,

"共借梨花作寒食":与我共赏梨花,再叙寒食清明之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送表弟程六知楚州》是北宋文学家、诗人苏轼送表弟程六赴楚州任所时作的一首送别诗。此诗以童年“觅梨栗”的纯真情谊开篇,借“白驹过隙”感慨时光易逝,后转仕途劝勉:赞程六治政干练,叹自身年老困顿,暗含对官场之倦。尾联以“功成早归”“梨花寒食”呼应其功成身退之志,融亲情、宦思与人生哲思于今昔交织的结构中,语言凝练,情感真挚。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七言律诗,整首诗通过回忆往事、感慨时光、牵挂表弟仕途等内容,抒发了对表弟的深厚亲情以及对其未来的关怀与期望。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共藉梨花作寒食”,借梨花盛开之景,营造出一种温馨、美好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希望与表弟早日相聚,共享美好时光的愿望,将情感寄托于景色之中,委婉而深情。对比:以“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的童趣画面起笔,与后文“病眼昏花困书檄”的衰老困顿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时光流逝的怅惘。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以“炯炯明珠”来形容表弟程六及相关人物,将他们比作光彩照人的明珠和美玉,又提及“当年三老”,即苏家、程家及石家的三位老人,暗示了两家世代相交的深厚情谊。后两句通过“里人下道”“刺史迎门”的场景描写,展现了三老在当地德高望重的地位,为下文回忆童年往事做了铺垫。第三四五六句则从回忆童年写起,“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与表弟程六小时候一起玩耍、追逐着大人要梨栗吃的天真活泼的场景,充满了童趣。“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暇惜。”,由童年的欢乐转到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年少时身体健壮如小黄牛,却也无法抵挡时光的飞逝,如同白驹过隙,来不及珍惜。接着,“醴泉寺古垂橘柚,石头山高暗松栎。”,描绘了故乡的醴泉寺和石头山的景色,古老的醴泉寺中橘柚垂挂,石头山上松栎茂密,这些景色勾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诸孙相逢万里外,一笑未解千忧积。”,如今诗人与表弟在万里之外相逢,虽然相见时一笑,但心中积累的诸多忧愁却难以消散,这里的忧愁包含了对时光易逝、人生坎坷的感慨,也为下文送别表弟做了情感上的铺垫。后四句:“子方得郡古山阳,老手风生谢刀笔。”,写表弟程六刚刚担任楚州(古山阳)的地方官,以其官场老手的风范,能够轻松处理政务,告别了舞文弄墨的刀笔生涯,这是对表弟能力的肯定和祝贺。“我正含毫紫微阁,病眼昏花困书檄。”,诗人则自叙在紫微阁担任中书舍人,因年老生病,眼睛昏花,为处理公文而困扰,与表弟的春风得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莫教印绶系余年,去扫坟墓当有日。”,诗人劝表弟不要让官职束缚了自己的余生,要记得有时间回去祭扫祖先的坟墓,体现了对故乡和家族的重视。最后,“功成头白早归来,共藉梨花作寒食。”,表达了诗人希望表弟在楚州功成名就后,早日归来,一起在梨花盛开的时候共度寒食节,这既体现了对表弟的美好祝愿,又流露出对亲情的珍惜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次韵表兄程正辅江行见桃花》

下一篇:宋·苏轼《至真州再和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