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xìng
sān
shǒu
sān

朝代:宋作者:苏轼浏览量:1
fèng
chí
biān
xīng
dǒu
guāng
yàn
xiāng
mǎn
shàng
shū
náng
lóu
qián
yuè
wéi
yún
chē
shēng
chū
wèi
yāng
guó
nián
shuāng
bìn
xuě
huáng
huā
chóng
jiàn
zhī
shuāng
shāng
xīn
xiàn
yǎn
yǎn
mèng
cháng
qiū
xiāo
bèi
cháng

译文

浴凤池边闪烁着星斗的光芒,宴会结束后,上书袋里还充满着香气。楼前夜晚的月亮低照着韦曲,云里传来从未央宫驶出的车声。离开京城不知何年,如今双鬓已如雪般斑白,再次见到菊花,花瓣上凝结着白霜。心中充满无限伤心,在昏昏沉沉的梦中,这梦漫长好似秋夜又延长了一倍。

逐句剖析

"浴凤池边星斗光":浴凤池边闪烁着星斗的光芒,

"宴余香满上书囊":宴会结束后,上书袋里还充满着香气。

"楼前夜月低韦曲":楼前夜晚的月亮低照着韦曲,

"云里车声出未央":云里传来从未央宫驶出的车声。

"去国何年双鬓雪":离开京城不知何年,如今双鬓已如雪般斑白,

"黄花重见一枝霜":再次见到菊花,花瓣上凝结着白霜。

"伤心无限厌厌梦":心中充满无限伤心,在昏昏沉沉的梦中,

"长似秋宵一倍长":这梦漫长好似秋夜又延长了一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秋兴三首(其三)》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诗的前两联描绘京城宫廷夜晚的景象,展现曾经在京城的生活场景;后两联写自己离开京城后的贬谪生活,抒发了双鬓斑白、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忧愁与失意。全诗通过今昔对比,将京城的繁华与自己贬谪后的孤寂相对照,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浴凤池边星斗光,宴余香满上书囊”,描绘了浴凤池边星光闪烁的夜景,以及宴会结束后,上书袋都沾染着香气的情景。“浴凤池”点明了地点,暗指宫廷,展现出曾经在宫廷中参加宴会的场景。星斗的光芒洒在池边,给人以空灵、悠远之感,营造出一种华贵的氛围,也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铺垫。颔联“楼前夜月低韦曲,云里车声出未央”,继续描写夜晚的景象,楼前的月亮低垂在韦曲上空,云里传来从未央宫驶出的车声。“韦曲”和“未央”都是与京城相关的地点,通过对这些地点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京城夜晚的情景,与首联共同描绘出一幅京城宫廷夜晚图,也暗含诗人对京城生活的怀念。​颈联“去国何年双鬓雪,黄花重见一枝霜”,笔锋一转,写自己离开京城不知已有多少年,如今双鬓已变得如雪般斑白,再次见到菊花,花瓣上凝结着白霜。“去国”点明了诗人离开朝廷、漂泊在外的状态,“何年”则强调了时间的漫长和不确定性。“双鬓雪”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因岁月流逝和漂泊而容颜老去的样子。“黄花”通常象征着高洁、隐逸,而“一枝霜”则暗示着黄花在寒霜的侵袭下,失去了往日的生机和艳丽。诗人以黄花自喻,“双鬓雪”和“一枝霜”亦形成呼应,既点明时间流逝,又表现出诗人在贬谪中的孤寂与衰老之感,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对时光无情的叹息。​尾联“伤心无限厌厌梦,长似秋宵一倍长”,直抒胸臆,说自己心中充满无限伤心,在昏昏沉沉的梦中,这梦漫长好似秋夜又延长了一倍。“伤心无限”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情感状态,“厌厌梦”则进一步描绘了这种伤心之情如同梦境一般,挥之不去,让人感到更加痛苦和无奈。这里的“梦”象征着诗人的理想和希望,而如今梦想破灭,只剩下无尽的伤心。“长似秋宵”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煎熬比作漫长的秋夜。“秋宵”本身就带有一种凄凉、寒冷的感觉,“一倍长”则强调了这种痛苦的煎熬程度之深。这句诗以夸张的手法,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绝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和陶杂诗十一首(其十一)》

下一篇:宋·苏轼《江月五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