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昔登朐山":从前我登上朐山,
# 朐山:在今江苏连云港西南,又名“锦屏山”“马耳峰”。熙宁七年(1074)东坡由杭州赴密州任时,曾登朐山。
"出日观沧凉":看日出时海天一片苍茫。
"欲济东海县":想渡过海去东海县,
# 东海县:东海县位于江苏东北部,连云港下辖县,与朐山隔海相望。
"恨无石桥梁":只可惜没有石桥能通行。
"今兹黎母国":如今身在黎母国,
# 黎母国:海南岛。相传黎母为黎族的祖先。
"何异于公乡":这里和家乡又有什么不同呢。
"蚝浦既黏山":海滨的蚝壳堆积得像黏在山上,
# 蚝浦:产牡蛎的浅海。蚝常黏在海水中的岩石上,累堆成山。
"暑路亦飞霜":炎热的路上偶尔也会飘起霜。
# 暑路亦飞霜:形容海南气候的异常情况。
"所欣非自誷":值得欣喜的不是自我欺骗,
"不怨道里长":也不抱怨路途遥远漫长。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唱和诗。通过今昔对比和对当下所处环境的描述,表达了诗人豁达、随遇而安的心境。诗人借回忆过去和描述现在,将自身经历与陶渊明的生活相联系,在对比中展现出对不同生活环境的接纳。
2. 写作手法
对比:全诗以“昔”与“今”的时间对比为核心,前四句“登朐山观日”“欲济无桥”的往昔经历,与后四句“居黎母国”“视若故乡”的当下境遇形成鲜明对比。“恨无石桥梁”的遗憾与“不怨道里长”的坦然、“沧凉”的壮阔与“蚝浦黏山”的奇崛,通过时间景物的不同凸显心境的转变,让“随遇而安”的主题更具说服力。
3. 分段赏析
“我昔登朐山,出日观沧凉”开篇追忆往昔登朐山的经历,“出日”点明观日出的场景,“沧凉”既写海景的辽阔苍茫,也暗含心境的沉郁。寥寥数字勾勒出登高望远的壮阔画面,为后文“欲济东海”的豪情埋下伏笔,以“昔”字开启今昔对照的叙事线。“欲济东海县,恨无石桥梁”承接前句,写登临时“济东海”的壮志与“无桥梁”的遗憾。“欲济”显露出诗人曾经的开阔胸襟与理想追求,“恨”字则暗藏壮志未酬的轻叹,将个人抱负的受阻具象化为“无桥”的现实困境,为后文当下心境的转变做铺垫。“今兹黎母国,何异于公乡”视角转至当下,“今兹”与“昔”形成时空呼应,“黎母国”(海南)作为谪居之地,被诗人轻描淡写地与“公乡”(故乡或往昔熟悉之地)类比。“何异”二字看似平淡,实则暗含历经世事变迁后的通透——即便身处异乡,只要心境安定,他乡亦如故乡,为后文“不怨”的态度张本。“蚝浦既黏山,暑路亦飞霜”描绘海南独特风物:“蚝浦黏山”写海滨蚝壳堆积如与山相连,“暑路飞霜”写酷暑时节偶现的霜气,景象奇崛却真实。两句既展现异乡的陌生感,又以“黏”“飞”等动态词赋予景物生机,暗含诗人对当地生活的细致体察与接纳,将“何异于公乡”的感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所欣非自誷,不怨道里长”全诗收束于直抒胸臆。“所欣非自誷”直言此刻的欣喜并非自我欺骗,是历经沧桑后的真诚接纳;“不怨道里长”则彻底放下对贬谪路途遥远的怨怼。两句以朴素语言点出核心心境——内心安定便无惧境遇变迁,将前文今昔对比的感慨收束为通透豁达的人生态度,呼应“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处世哲学。
4. 作品点评
全诗浑然天成,一气呵成,把过去与现在、天南与海北的时空巧妙对比转换。尽管时空不同,诗人的内心却始终如一。这让人想起“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诗仿佛成了本诗的余韵,久久不散。
上一篇:宋·苏轼《午窗坐睡》
下一篇:宋·苏轼《秋兴三首(其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