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团蟠两膝":我盘着双腿坐在蒲团上,
# 蟠:一作“盘”。
"竹几阁双肘":双肘搁在竹几上。
"此间道路熟":对进入这种坐睡的状态已然十分熟悉,
"径到无何有":很快就进入了一种无思无虑的境界。
"身心两不见":达到了一种身心皆忘的状态,
"息息安且久":呼吸平稳而悠长。
"睡蛇本亦无":睡魔本来就不存在,
"何用钩与手":哪里需要用钩子和手去驱赶呢。
"神凝疑夜禅":精神凝聚就好像在进行夜间的坐禅,
"体适剧卯酒":身体舒适的感觉更胜过清晨饮下的美酒。
"我生有定数":我的人生自有定数,
"禄尽空余寿":福禄已经耗尽,只剩下寿命了。
"枯杨不飞花":就像枯老的杨树不会再开花,
"膏泽回衰朽":希望上天的恩泽能让我这衰老腐朽之身得到一些慰藉。
"谓我此为觉":如果说我此时是清醒的,
"物至了不受":然而外界事物到来我却全然不感知。
"谓我今方梦":如果说我现在正在做梦,
"此心初不垢":可我的心原本就是纯净无染的。
"非梦亦非觉":既不是梦也不是醒觉,
"请问希夷叟":真不知该去问问希夷先生(陈抟)了。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写作手法
细节描写:诗人通过“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这样的描写,为读者呈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借此抒发自己在坐睡时内心的宁静与闲适。虚实相生:“睡蛇本亦无,何用钩与手”中,“睡蛇”并非实指,而是一种虚幻的意象,象征着扰乱人心的杂念,与现实中诗人的坐睡状态相互映衬,有虚有实,增添了诗歌的深邃感。直抒胸臆:“我生有定数,禄尽空余寿”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的看法和感慨,毫不掩饰地抒发了对生命和命运的思考,体现出一种豁达又略带无奈的心境。对比:诗中“枯杨不飞花,膏泽回衰朽”以枯杨无法再飞花的衰败与润泽能使衰朽回春进行对比,暗示了生命的不同状态,衬托出诗人对时光流逝、生命有限的感慨。
2. 分段赏析
“蒲团蟠两膝,竹几阁双肘。此间道路熟,径到无何有”,前两句以极为生动的细节描写,呈现出诗人在蒲团上盘坐,双肘搁在竹几上的悠然姿态,给人一种静谧、闲适的画面感。后两句则写诗人对于这种坐睡的状态已经非常熟悉,仿佛顺着一条熟悉的道路,能够轻松地进入到一种“无何有”的境界,“无何有”出自《庄子》,代表着一种虚空、无物的精神状态,暗示诗人通过坐睡能进入到一种超脱世俗、心灵自由的境地。“身心两不见,息息安且久。睡蛇本亦无,何用钩与手”,这几句进一步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感受。“身心两不见”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身体和心灵仿佛都消失了,只剩下平稳而悠长的呼吸,体现出内心的极度安宁。“睡蛇”是佛教用语,比喻烦恼,诗人认为烦恼本就是虚幻不存在的,所以无需用什么方法去驱赶它,表现出一种对烦恼的超脱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有一种豁达的禅意。“神凝疑夜禅,体适剧卯酒。我生有定数,禄尽空余寿”,“神凝疑夜禅”写诗人在坐睡中精神凝聚,仿佛在进行夜间的禅修,给人一种庄重、肃穆的感觉,强调了这种坐睡状态下精神层面的深度。“体适剧卯酒”则说身体的舒适程度甚至超过了喝了卯时酒的那种微醺惬意,突出了坐睡带来的身心愉悦。后两句诗人的思绪从当下的状态延伸到对人生的思考,认为自己的人生自有定数,如今官禄已尽,只剩下多余的寿命,流露出一种对人生境遇的无奈和感慨。“枯杨不飞花,膏泽回衰朽。谓我此为觉,物至了不受。谓我今方梦,此心初不垢”,“枯杨不飞花”以枯杨不再开花这一自然现象,象征着生命的衰颓和时光的流逝。“膏泽回衰朽”则是说即使有滋润的雨水,也难以让枯杨恢复生机,进一步强化了这种生命的无奈感。接着诗人陷入一种对觉与梦的思考,说如果认为自己此时是清醒的,然而外界事物到来时却全然不被内心所接受;如果认为自己现在正在做梦,可是这颗心从一开始就没有被世俗所污染,体现了诗人对于现实与虚幻、清醒与梦境之间界限的模糊和困惑,也反映出他内心追求纯净、不受外界干扰的愿望。“非梦亦非觉,请问希夷叟”,最后诗人得出结论,这种状态既不是梦也不是醒,处于一种难以言喻的奇妙境地,于是发出“请问希夷叟”的感慨,“希夷叟”指的是宋初的道教学者陈抟,他号希夷先生,诗人在这里以一种谦逊和探索的态度,说这种高深的境界恐怕只有去请教希夷叟这样的道家高人了,给全诗留下了一种悠远、深邃的余韵,也表现出诗人对人生、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