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面改瘦峥嵘":我心力衰退、面容改变,身形愈发消瘦嶙峋,
"相见惟应识旧声":你我相见时,大概只能凭借旧日的声音相认。
"永夜思家在何处":漫漫长夜,我思念家乡,却不知家在何方,
# 永夜:长夜。
"残年知汝远来情":这残年之中,知晓你远道而来的情谊我很感动。
"畏人默坐成痴钝":我因怕触怒他人,默默独坐,变得痴愚迟钝,
"问旧惊呼半死生":询问旧友时惊呼他们已半死半生。
"梦断酒醒山雨绝":梦已断,酒已醒,山雨也停歇,
"笑看饥鼠上灯檠":我笑着看饥饿的老鼠爬上灯架。
# 笑看饥鼠上灯檠:常见画家爱以此句作题材,画烛台上燃着蜡烛,爬着一只老鼠,或题“残年”,或题“饥鼠”,都是用苏轼这句诗意。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分段赏析
首联中,“心衰面改瘦峥嵘”,开篇直陈自身状态,“心衰”写内心的疲惫与衰弱,“面改”言面容的改变,“瘦峥嵘”突出身形因境遇变得消瘦嶙峋,三个词层层递进,勾勒出诗人衰老、沧桑的形象。“相见惟应识旧声”,说与侄子相见,大概只能凭借旧日熟悉的声音相认,在容貌改变的无奈中,既体现与侄子久别后的感慨,又暗含对岁月变迁、自身衰老的怅惘,为全诗奠定沧桑的情感基调。颔联中,“永夜思家在何处”,“永夜”突出漫漫长夜,思家却不知家在何方,苏轼因仕途漂泊等,此时连故乡的归属感都变得模糊,“在何处”的疑问,传递出深沉的孤寂与对归宿的迷茫。“残年知汝远来情”,“残年”点明自己已至暮年,在这人生晚年,知晓侄子远道而来的情谊,“知”字饱含对亲情的珍视与感动,将个人的思家之愁与对侄子的感激交织,让情感更显复杂厚重。颈联中,“畏人默坐成痴钝”,写诗人因历经世事、怕触怒他人,默默独坐,渐渐变得痴愚迟钝,“畏人”体现内心的戒备与无奈,“默坐”强化孤独氛围,“成痴钝”展现出精神状态的变化。“问旧惊呼半死生”,侄子询问旧日亲友情况,诗人惊呼喊叫,那心情如同经历半死半生般煎熬,“惊呼”是情绪的强烈迸发,“半死生”生动描绘出听闻旧人消息时,内心因牵挂、担忧等产生的复杂感受,把对旧友的关切与自身的沧桑感融合。尾联中,“梦断酒醒山雨绝”,梦已破碎,酒意消散,山雨也停歇,三个连续的场景转换,营造出静谧又略带寂寥的氛围,“梦断”“酒醒”暗含人生的虚幻与清醒的交织,“山雨绝”为环境增添宁静的底色。“笑看饥鼠上灯檠”,诗人笑着看饥饿的老鼠爬上灯架,“笑”字看似轻松,实则蕴含对生活困窘、寂寥处境的无奈与超脱,以细微的生活场景收束全诗,让沧桑后的宁静与豁达(或自嘲)尽显,给读者留下无尽思索。
上一篇:宋·苏轼《半山亭》
下一篇:宋·苏轼《午窗坐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