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岭势巍巍":登上半山亭,山势雄伟壮丽,
"莲峰太华齐":莲花峰与太华山齐峙。
"凭栏红日早":凭栏远望,红日早已升起,
"回首白云低":回首望去,白云低垂。
"松柏月中老":松树和柏树在月光中显得古老沧桑,
"猿猴物外啼":猿猴在远处啼叫。
"禅师吟绝后":智清禅师赞叹我的两句诗偈是“千古一绝”之后,
"千古指人迷":我才走出迷茫。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诗歌描绘了半山亭周围雄伟壮丽的山峰、初升的红日、低垂的白云、月光下古老的松柏以及啼叫的猿猴等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借景抒发了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深入思考,融入了禅宗哲学思想,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意义和艺术创作的追寻。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绘“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等自然景观,将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融入其中,借景抒发对自然的喜爱。动静结合:“松柏月中老”写松柏在月光下的静态,展现其古老之态,“猿猴物外啼”以猿猴的啼叫这一动态,为画面增添灵动性,动静相衬,营造出静谧且富有生机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半山亭》开篇“登岭势巍巍,莲峰太华齐”,以雄浑笔触勾勒出登山所见山峰的雄伟,将莲花峰与太华山并提,尽显自然景观的磅礴气势,饱含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此联借红日初升、白云低垂之景,巧妙融入诗人的禅悟与对人生的思考,以景暗示时间流转、岁月变迁。“松柏月中老,猿猴物外啼”,描绘出松柏在月光下尽显古老沧桑,远处猿猴啼叫打破静谧,营造出空灵、禅意的氛围。结尾“禅师吟绝后,千古指人迷”,直抒胸臆,表达苏轼对禅宗智慧的敬重,全诗借景抒情,借登山赏景抒发对生命、自然、人生的深刻思索,融入禅宗哲学,展现对人生意义与艺术创作的执着追寻。
4. 作品点评
《半山亭》是苏轼游览半山亭时所作的佳作,体现了其对生命、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此诗写作特色鲜明,以景写情,将雄伟的山峰、初升的红日、低垂的白云、月下松柏、猿猴啼叫等自然景观巧妙融合,营造出静谧且富有禅意的氛围,生动地传达出诗人的情感与哲思。诗句语言凝练,虽无特别被后世广为传颂的名句,但“凭栏红日早,回首白云低”等句细腻地表达出时间流转与人生感悟。诗中融入禅宗哲学思想,借景抒情的同时蕴含着对人生意义的追求和对艺术创作的探索,展现了苏轼在文学创作中对自然、人生及禅意的敏锐洞察与独特表达,在苏轼的诗作中别具一格,为研究其思想及文学风格提供了重要文本。
上一篇:宋·苏轼《荆州十首其一》